□陈震辉
2024年4月3日上午7点58分,台湾花莲海域发生7.3级地震。地震波及福建全域,仙游县的震感十分强烈,许多高层建筑持续摇晃长达一分钟。从历史上的记录来看,能明确震源在仙游的地震主要发生在2012年和2013年,地点在仙游县石苍乡、游洋镇和永泰县交界处一带。这些地震震级不高,但是全省普遍有震感,地震给震中民居造成轻度损害。仙游震群发生在北西向“沙县-南日岛断裂带”上,是一条较为活跃的次地震带:
2012年4月15日,仙游县、永泰县交界3.6级地震;2013年8月3日,仙游县3.5级地震;2013年8月19日,仙游县3.3级地震;2013年8月23日,仙游县4.0级地震;2013年9月4日,仙游县4.8级地震;2013年8月3日,仙游县3.5级地震。
古代仙游也有关于地震的记录,圉于认知都未能明确是否震中在仙游。但根据县志描述,古代观测表明这些地震震中应该离仙游不远。乾隆《仙游县志》载有6次仙游地震,1499年发生2次,又分别2次和3次的余震;其中4次记录到有声音,这是“地鸣”现象,即地震发生前,一小部分地震波能量传入空气变成声波而形成的声音;县志推测滨海多地震可能是由于潮气蒸动引发,其实是因为滨海靠近“沙县-南日岛断裂带”,故震感较强,且地震后引发海啸而引发的潮水上涨的直观感受。这些记录说明了,明、清两代对于地震的认知有所进步,并能作出较为详细的观察、思考和记录: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四月十九日,地震三次;二十一日,地震四次;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九月二十五日,地震;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二月二十一日,地震;清康熙三十六年(1696年)正月九日夜,地震有声;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冬十二月六日子刻,地震有声;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二月初五夜亥时地震(滨海之地时有震者,或谓之潮气蒸动)。
福建省志也记载了数次地震波及涉及仙游县的案例:明成化二十二年六月已卯(1486年7月6日),福州、兴化二府地俱震;福州府夜地震;连江夏六月地震;兴化府、莆田、仙游地震有声。明嘉靖二十二年四月初六日庚辰(1543年5月9日)夏四月,地大震。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四府同日俱震。明万历二年八月初四(1574年8月19日),(福州、连江等地)屋宇倾斜颓、山石皆陨、八月昼暝,空中有声如雷,地大震,方山(五虎山)巨石坠于田。声从西北至东南而没,诸郡皆然。
万历二年的这次地震是有记录以来福建最大的地震,现代地震学家推测此次地震震级高达7级。《兴化府志》也有记载这次地震,说明当时的仙游县也被深度波及:“末时地震,从东南方起至西北方止,声大如雷,大小房屋摇动,沟水泛溢。”这些方志记载的地震场景十分骇人,也描述了地震的巨大破坏力:昼暗如夜、地动山摇、声响如雷。
福建最早的地震见载于《资治通鉴》:“五代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年),五月庚辰,闽中地震,福州地震。”所谓“闽中”,实际上地理范围就包括了当时的仙游县。
古人常以天灾示人祸,西汉儒学家董董仲舒有“天人感应”说,阐释天灾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君王的不作为或乱作为的警示。可以说,天灾即人祸,人祸又是天灾。《蔡襄全集·卷十四·奏议》收录有仙游籍文学家蔡襄的三篇《言灾异》,节录其一片段如下:“臣等伏见自春至今,四方亢旱,日蚀地震,变异相仍,有以见上天垂意于陛下至深至厚。臣不知陛下何以报天戒之贶乎……若天之戒告之不惧,民之冤隐之不求,乘饥旱之会,其变不可量也。伏望陛下避殿减膳,以自修省;仍降诏书,戒敕百官,各举厥职。遣使天下,求访阙失,或有官吏贪残而不纠,刑狱冤枉而不治,赋敛繁数而不均,徭役频仍而不息,孤独无所养,流散无所归,朝廷之惠不逮于下,万民之情不达于上,皆得条奏而施行之。”
蔡襄的三篇《言灾异》为同题奏章,均作于庆历四年(1044年)七月,当时蔡襄任知监院一职。本组奏章就当时频繁的天灾联系到人祸,提请朝廷关注社会的种种弊病和危机,采取措施加以消除。天灾或许无法避免,但是人祸可以预防和补救,这是蔡襄辅国理念在地震灾难中的具体实践。
乾隆《仙游县志》在“蔡襄”一条中说道:会有旱蝗、日食、地震之变。襄称:“灾害之来,皆由人事。迩年天灾屡至,原其所致之由,君臣上下皆阙失。夫不专听断,不览威权,使号令不信于人,恩泽不及于下,此陛下之失也。操致主之权,司生民之命,无嘉谋异画以矫时弊,不尽忠竭责以副任使,此大臣之失也。朝有敝政而不能正,民有疾痛而不能达,陛下宽仁少断而不能规,大臣循默避事而不能斥,此臣等之罪也。陛下既有引过之言,达于天地神祇矣,愿实以应之。”疏出,闻者悚然。
显然,作为谏官的蔡襄并非真持“天人感应”说,而是以地震等灾难为契机,直陈君臣之失,谏劝皇帝应当关注民生,以民为本方能天下太平。当时是仁宗皇帝在位,积极推行各项改革(后称“庆历新政”)。蔡襄关于地震灾祸的谏议有很强的前瞻意识,后来“庆历新政”的失败也证实了蔡襄《言灾异》的预言。当然,新政失败也是历史和封建制度局限的必然。
南宋仙游著名诗人王迈(1184-1248年)在《二月朔日得诗二十六韵》一诗中提到地震,也有类似“天人感应”的说法。诗中提到“里居无余事”,说明该诗作于辞官之后的淳祐七年(1247年)闰正月。也就是新年伊始,仙游爆发地震。王迈提到地震之后发了一通感慨,显示其忧国忧民的本色:
“二月方书朔,新晴景物饶。今春添一闰,是月始元朝。一枕初回梦,千官想正朝。
横鱼金系带,鸣骑玉为镳。归第无余事,流风竞贵骄……
旧腊月亏蚀,新年地震摇。台占频告异,涂说洊兴妖。带甲多沦没,抽丁困役徭。
备防家买剑,巡逻境鸣刁。恶少锋尤烈,渠魁首未枭。豺狼行逐逐,鸿雁羽翛翛。
欲诉闾阎苦,其如魏阙辽。太平何日见,读报恼孙樵。”
纵观历史,仙游并不是地震多发、强发地,相关的记载既是地震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满足今人好奇的人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