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尾宝峰小学附设幼儿班,这所乡村学校很小,但该校打破“围墙”,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建立“一个村庄就是一所园”的美好教育生态理念,将自然与幼儿的真实生活紧密联系,幼儿园变大了。
日前,全市学前教育宣传月启动仪式在此举行,为什么选择在这所乡村学校?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走进该校,只见幼儿园环境创设温馨而贴近自然。更令人惊喜的是,操场后面围了32年的围墙也被“打破”了,穿墙可见的“小果林”现在也是课堂的一部分。原本条件简陋的这所乡村学校,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逐渐摸索出了一条特色教育发展之路。
难题:乡村学校短板怎么补?
盖尾第一中心小学教研员张素华告诉记者,去年学校邀请了结对帮扶校鲤中实验幼儿园学前教育集团入校诊断。集团在进行考察后,提出了把盖尾宝峰小学附设幼儿班作为进行乡村教育教学改革的试点,并采用了行动研究的方法给予她们教研的支持。
集团经过把脉问诊,认为只有打造科学保教的学前教育,才能够有长久的生命力,幼儿园的教育生态重新构建尤为重要。于是,一场脚上沾有泥土的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破题实践展开了。
“变迁地域资源、拓宽课程边界,我们鼓励师幼走出幼儿园、走出校门,去感受、去看见,从而发现隐藏的教育价值。”鲤中实幼园长黄伟告诉记者,该园还着手组建了教研团队与教学点的教师同步而行,通过实操讲解、研磨互动、接地气的解疑答惑、无缝衔接推进融会贯通。
解题:广阔田野成 “知识活化器”
当幼儿园生活遇上“自然” “生活” “民俗民风” “友邻朋友” 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教师们尝试带领孩子走出校园,与自然对话,他们观察周围的植物、动物,倾听风雨声、流水声,感受自然的和谐与节奏;与邻里互动,他们走进镇政府、派出所、中学、古厝等,邀请村民到学校与幼儿一起种菜、腌制莴笋、炸葱油饼等,增进家园社三方的合作。此外,还邀请艺校的教师把茶艺搬进校园,和孩子一起泡茶、品茶;把民间传统游戏融入课程,在乐趣中学习传统文化,真正做到与本土文化交融。
历经一年的实践,盖尾宝峰小学附设幼儿班教师郭雅燕惊喜发现,孩子的语言丰富了,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更知道如何进行团队协作,幼儿的发展更全面了,他们变得自信了。教师们也实现了从理论上的理念到实践上的理念的转变,课程改变也实现了质的提升。
探索:有乡村特质的未来教育
教学的点滴变化,家长们也都深切感受到。他们对学校支持的表达方法十分简单。据盖尾宝峰小学校长余天林介绍,去年村民捐资约30万元,对学校硬件进行改善,给每个班级都配备了空调。
自去年11月开始投用的小果林也是村民无偿提供给学校使用的,分为四个区域。用锅碗瓢盆当乐器,构建了音乐区;这些锅碗瓢盆和自垒的灶台,构建了烧烤区;投放了呼啦圈、秋千等器材,构建了运动区;在墙面上构建了涂鸦区。余天林表示,小果林还在策划生成新的项目,将教学活动与大自然、与幼儿的真实生活更紧密联系起来。
“在广阔田野上探索有乡村特质的未来教育。”盖尾第一中心小学校长王天平告诉记者,该校逐步推开了全学区的乡村教学点的教育教学改革。这个学期,学区还有四个小学的幼儿班尝试开展适合各班幼儿的“亲自然”游戏。
今年莆田市学前教育宣传月启动仪式缘何选择一所农村基层校召开?市教育局副局长曾国顺在当天的会上表示,乡村学前教育安全普惠优质发展的方向,是要找回乡村教育该有的自信。让乡村幼儿真正享受到优质教育理念带来的教育变革成果,这也是市教育局构建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初衷。
今报记者 彭丽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