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麦斜云居岩碑

仙游今报 2024年08月23日 陈震辉

  □陈震辉 图/文

  “麦斜岩”景区东有石所山,峰顶下行百米处有一平坦巨岩,岩上有鼓状巨石,称“钟石”,东壁刻一石碑“开创云居岩碑”,简曰:“尝谓名山大川,俱载多矣。盖游洋地之显者曰麦斜,而麦斜乃我朝世祖皇帝御书所封之樵谷山。兹山者,‘樵谷真人’之旧隐也。而山之绝顶,篆崖碁石,冠九重而瞰七闽,踞八壶而挟三山。航川泳而明霞片片,乌云飞而霁风洒洒......夹漈书院训导黄哲记......至正甲午年(1354年)腊月 日开山主缘僧释惟忠立。”

  碑文上部分为元代“夹漈书院”训导黄哲所作记,下半部分为元僧释惟忠所立重修“麦斜岩寺”捐款情况。《开创云居岩碑》是重要的元代原始文献资料,涉及较为丰富的“麦斜岩”信息。

  一.碑文明确“麦斜乃我朝世祖皇帝御书所封之‘樵谷山’”,是目前最早且明确的(1354年)关于元世祖与林璧卿轶事的记载。

  麦斜岩《陈京谕记》石刻(1266年)提到“真圣笔”,或指麦斜岩的古代石刻“樵谷山”。但“樵谷山”石刻无落款无法断代,所以《陈京谕记》石刻“真圣笔”是否与元世祖、林璧卿轶事有关,尚存疑。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仙游县志》载:“林璧卿......微时尝遇元世祖于潜邱。及即位,授以美官,璧卿曰:‘......敢辞愿行志焉?’遂游闽中,隐处麦斜山著书参元,世祖迹之,御书‘樵谷山’命勒之石,敕授‘元明妙应道济真人’。”乾隆县志与《开创云居岩碑》大致无差,并提到明代建有林璧卿节隐坊和祠。元世祖林璧卿轶事虽有“传说”之嫌,却言之凿凿于史有据。

  二.岩碑提到“而山之绝顶,篆崖碁石”,是关于“麦斜岩”所谓“蝌蚪文”的最早记录。

  明《兴化府志》载:“(石所山)绝顶有石池、清泉、棋局、马迹,及石上有篆字百余,如以锥画地成龙蛇状,皆不可读。又有大石屹立,可坐百人。”

  乾隆县志载“石所山......中有大石,可坐百人,石上古篆百余字,如龙蛇纠缠不可识。”又:“占星石,在麦斜岩东,郑樵著书草堂,尝登此占星。石处极巅,望及省会。”

  民国25年(1936年)《正统福建兴化县志》:“麦斜岩顶有岩曰雲居,有石可坐数十人,古篆百馀字,皆作龙蛇状,第不可辨耳。”

  据上四种资料可知,“麦斜岩”景区后山有两块巨石:“钟石”和“占星石”,“钟石”在一块可坐百人的巨岩上,而“占星石”在绝顶。元、明资料记载的“石篆”在“绝顶”,即“占星石”上;而乾隆县志却讹成在“钟石”上,《正统福建兴化县志》继承乾隆志讹误。

  现场考察“钟石”,除《开创云居岩碑》石刻外,别无其它刻字。而“占星石”有不同历史时期的杂乱石刻,多为当代随意浅刻。

  众所周知,一种文字体系不是凭空出现,而是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发展完善的。所谓“蝌蚪文”应是唐、宋或则更早时期先民留下的汉字石刻,由于风化难辨而被后人讹为“蝌蚪文”。

  三.《开创云居岩碑》并无提及“夹漈书院”和郑樵。

  据《重刊兴化府志》:“夹漈草堂:初,樵与从兄厚齐名。厚擢进士第,奏赋礼部第一。樵独结茅于夹漈之阳,取天下书而尽读之世传一目十行,采辑编著,各为伦类。”

  据乾隆县志云:“(石所山),编修郑樵尝登峰顶占星。”又“占星石,在麦斜岩东,郑樵著书草堂,尝登此占星。石处极巅,望及省会。”

  据民国张国枢重印《正统福建兴化县志》:“夹漈草堂,在县南广业里,郑樵先生所创也。宋乾道五年,太守锺离松额曰‘夹漈草堂’......(郑樵)复筑草堂于夹漈山,屏迹谢事,专以讨论著述为业。”又载:“麦斜岩顶......编修郑樵尝建书院于其上。元时林樵谷者名壁卿,深于《易》,世祖初游江南,壁卿遇之于潜邸;及即位,召见,欲官之,不受,赐号‘妙应道济真人’,归隐麦斜岩。后世祖幸其庐,见石所高耸秀丽,问其地主,壁卿以夹漈书院对。世祖至而观之,遂御笔大书‘夹漈书院’四字。至正间,黄训导哲乃作记。”

  通过《重刊兴化府志》可知,“夹漈书院”在“广业里夹漈山”,源于宋代郑樵修志所居的“夹漈草堂”,当时并无明确书院功能,只是居住和修史的处所。真正授徒处所是芗林寺,为其先祖所修。而“夹漈书院”是后人所为,经过南宋中后期的经营,到元代书院才发展完善。

  而乾隆县志里的一句“郑樵著书草堂,尝登此占星”,本意应为“郑樵在广业里的‘夹漈草堂’著书,曾去‘占星石’观天象”。但因描述含糊,今人误解郑樵曾于“麦斜岩”修筑草堂,从而进一步讹为“麦斜岩”的“夹漈书院”。

  而《正统福建兴化县志》所记前后矛盾,不但将“夹漈草堂”搬到了麦斜岩,且一开始就成了“夹漈书院”,并由元世祖亲笔题写。此等种种矛盾混乱荒唐,皆因“《游洋志》无刻本,只有抄本流传。在互相传抄中也有少数其他文章随意渗抄其中......1936年《游洋志》被改名为《福建兴化县志》,所据的也是抄本,“残缺不全,特搜罗补缀阙文付梓。”《正统福建兴化县志》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但同样充满许多谬误。

  四.《开创云居岩碑》提到的“麦斜岩”的早期开发史。

  何乔远《闽书·方域志》载:“(麦斜岩)......宋僧自永结庵于此。”

  明释明河《补续高僧传》卷二十四“自永传”:“僧自永,闽人,宋,结茅麦斜岩。宴坐修静...年八十余而逝,体不坏,颜色如生...”

  清乾隆《仙游县志》载:“石马陂,溉田二顷。邑人陈迁记:按图志,石马陂作于元大德甲辰年。实崇福寺僧祖和、自永住守全安庄时所创也......”

  上三志表明,自永为五代末、宋初人,是目前已知最早开发“麦斜岩”的僧人。根据现存石刻:“长乐王士登、永嘉叶思文、候官叶舜臣、蒋溪林商卿,乾道丁亥(1167年)六月十二来游”可知,南宋初“麦斜岩”已开发为成熟旅游胜地。咸淳丙寅(1266年)《陈京瑜记》石刻描述了当时“麦斜岩寺”的盛况:“石所垒垒,麦斜湾湾。武当道窟,弥陀禅关。名公才子,笑咏游观。梵游真侣,住止盘桓。清吾心境,定我性湍。竹溪遗逸,不羡金銮。”

  而《开创云居岩碑》则描述了“麦斜岩”元代末期的开发情况:至正戊子年(1348年),僧人远山辟荒建寺,僧人谦翁助租赡粮;至正甲午年(1354年)腊月主缘僧人惟忠刻字立碑,并请夹漈书院训导黄哲作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