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洋发现南宋摩崖石刻

仙游今报 2024年08月23日 黄玉锌

  □黄玉锌  文/图

  近日在游洋镇五星古寨下自然村朝阳宫后的悬崖之下,发现一方宋代摩崖石刻——纪德碑。据当地的温超凡老师所述,此路原为古村道,连接着寨前街,途经古寨下、沽洲、沽溪岭,直至腰岭屯地,而后通往沽山村。

  初次见到这石刻,仅地面露出半个字,其余部分皆被水泥、沙石所覆盖。“石锤遇到打石匠,肯定跑不掉”,经过两个多时辰的挖刨,石刻终于露出真容,铭文为“岩前至门下,郑万卿捨二百文,乾道壬辰,劝首郑斍、万卿、士衡”。“乾道壬辰”即南宋孝宗赵昚乾道八年(1172年),兴化县福兴里郑侨状元及第的第三年。

  据明周华《游洋志》与清乾隆《仙游县志·人物志》记载:“郑侨,字惠叔,廷芳族孙也。父宋禧,赠太师祈国公。公初上礼部为举首,与兄万卿同升。及公自太学再荐,而弟偶亦贡于乡。”“郑侨…乾道五年廷试进士第一…父宋禧,赠太师祁国公;兄万卿,同举礼部;弟偊,亦贡于乡…”由此可知,郑万卿正是郑侨的胞兄。

  至于“门下”位于何处,无从考证。从碑刻内容来看,岩前至门下的路程或长或短,且“二百文”数额不多。然而,郑万卿怀着慈悲之心,捐出这二百文钱,或许这是他的积蓄,又或许是其省吃俭用而来。但无论如何,此善举都彰显出他的慷慨善良。

  据苏新建所著《郑侨传》,郑宗禧一家育有四子,分别是郑万卿、郑侨、郑偊和郑悟。其中,郑悟出家为僧,其余三兄弟皆醉心于读书科举。郑万卿和郑偊虽考中举人,却始终未能进士及第,郑万卿甚至未及进士便已离世。郑偊因郑侨官居高位而获将仕郎一职。在郑侨高中状元之前,四兄弟均无力赚钱养家。那时,郑万卿已有四个孩子,郑侨也已成婚并育有一子。读书科考所需的费用,让郑家经济负担沉重。幸而郑家祖、父辈持家有方,才得以维持生计。郑万卿能拿出“二百文”,实非易事,可谓是“牙缝里挤牙膏”。正如郑侨诗中所云:“行李匆匆杖履疏,园蔬自摘自庖厨。老姥不识和羹手,问我能吹鲜唱无。”此诗反映出郑家人当时生活的贫困清苦。

  有人或许会问,这摩崖石刻对于游洋五星村有何意义?乍看之下,似乎意义不大,一则不能卖钱,二则仅是纪德碑而非名人碑。实则不然,“乾道壬辰”这一时间点至关重要,宋乾道八年(1172年)至今已逾852年,它是村史悠久的有力见证,是珍贵无比的实物资料。作为文化遗产,它能够为游洋五星村增添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郑万卿虽名声不显,但其弟状元声名远扬,且郑侨在五星周边活动频繁,或许郑家居宅就在五星村一带。由此,可借此提升当地的文化知名度和旅游吸引力。同时,郑万卿的捐赠行为或许代表了当时一部分人的公益意识以及对当地的贡献,展现了当地居民的慷慨奉献精神。对这些方面加以宣传,能够激发居民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有利于促进本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忙碌之中,听闻村人传说还有一处“石人示警”的古迹。随后,在石刻悬崖山上,我们找到了小亭遗址,可惜已遭破坏,杂草丛中石块凌乱。不知何时,有好心人恢复了一个迷你小碑坊,还将横梁倒置。据说石亭中原本供奉着一石人,如今却不知去向,也不知是何方神圣。坊横梁刻有“玄帝行壇”,左右两柱刻“陈汤有礿奉,至元戊寅(前至元十五年1278年或后至元四年1338年)立”,坊下香炉刻“上帝炉,同治丁卯年(1867年)仲冬吉旦立”。翻开地上石料,还发现一块明显遭人为破坏且刻有字的残缺碑,依稀可见“……建修道路募缘芳名开列于左……嘉庆辛酉(1801 年)年仲秋吉日立”,显然这是一块修路纪德碑,却不知因何被移至山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