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澄香
钟山临水的中共福建省委旧址,是近年开设的革命遗址。旧址中革命文物众多,有一盏马灯,尤为令人瞩目。盛夏时节,我们慕名前往参观瞻仰。
汽车沿着钟山到临水的蜿蜒山间公路,缓缓前行。公路两旁的浓密树荫和碧绿山峦,给人以凉爽与舒适。
我们先来到临水的尾洋村。尾洋略显东高西低,种满了绿油油的中稻,长势正旺。稻田中还不时传出阵阵蛙声,大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喜人景象。尾洋北侧,是几排两层楼土木结构的民居。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建筑物,给人以鲜明的时代感。虽经五十多年的风雨洗礼,如今依然结实可用。
从尾洋村出发,我们驱车近半个小时,行驶了约五公里的新修公路,才来到位于临水上湖底村的中共福建省委旧址。
第一眼看到的便是“1943”的年份标牌和修葺一新的“中共福建省委旧址” 的建筑物。站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色大标语牌前的广场上,环视四周,只见原先的小溪,已经被治理得平坦宽阔、溪岸齐整。有条小支流上修了两座小拱桥,小鱼在拱桥下清凌的溪水中游弋。溪滩栽种着地瓜、稻子等农作物。小溪的下游,还修筑了一座坚固的水泥拦水坝,可泄洪,也可蓄水。拦水坝的西侧,在一棵高大苍翠的枫树下有一处休闲草坪,草坪上摆满桌椅,供参观者落座休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广场对面的一大片树林前,插上一排偌大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红色标语牌。这不仅仅只是一排标语,它彰显了老区人民对环保理念的深刻理解和坚定践行。于是,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这里为什么山青水净,天蓝地绿。
我们在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前昂首瞻仰。这是一座两层对称式古典土木结构楼房:依山傍水、白墙青瓦、美轮美奂;显得大气、坚固、美观,极具中国古典建筑美感。磨漆黑底金字的“中共福建省委旧址”牌匾,悬挂在楼房中间大门的正上方,在灿烂的阳光下熠熠生辉。漆上青油的两扇大门虽然挂了锁,但没锁上。这分明是告诉游客:尽管放锁入内参观。
推门而入,距大门不过两米处便是一个小天井。天井的南北两侧,各有房间和楼梯。二楼南边一间曾是革命先辈苏华的办公室和卧室,北边一间曾是曾镜冰的办公室和卧室。两个房间都放着一张老式床铺。其他的房间现在都用于布置革命前辈的肖像、图表、文物、图片等,供参访者瞻仰、观看。我认真观瞻、阅读所有展品,特别是中共福建省委在上湖底的革命活动、革命人物、革命文物等,都让我深感革命先辈为夺取革命胜利、造福福建人民,是何等的艰苦卓绝、无所畏惧!
当我在二楼参观时,忽然,我看到一盏挂在木椽下的马灯。马灯擦得油亮如新,光彩夺目。这马灯不管是哪个年代的,它早已和井冈山的马灯、长征路上的马灯、延安窑洞的马灯,紧紧地连在一起,形成了笃定信念、坚定信仰的红色马灯精神,并一直激励和鼓舞着上湖底革命老区人民。1943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迁址上湖底,上湖底人民积极筹粮筹物,从物质上支持福建省委;主动腾让房舍,供福建省委住宿、办公,为福建革命作出积极无私的贡献。如今,红色马灯精神的光辉,依旧照亮上湖底。上湖底革命老区人民,他们依据中共中央和福建省委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决策,奋力与时代同行。原来的农舍村庄和绿水青山,保留了下来,有待进一步开发。有几户人家,利用山中天然、绿色、无害的丰富花源,箱养蜜蜂,增加收入。村中的居民,已集体搬迁到钟山镇鸣和村,修建了崭新、气派的“临鸣新村”。新建的“临鸣新村”,现代化气息浓厚,各种设施完善。新村中,公园、村道、戏台、电力、网络、通讯、电视、自来水、体育场、休闲场地等一应俱全。从游洋开往县城的661路公交车,从村边的水泥公路上经过,还在临鸣新村设立了停靠站,方便村民出行。上湖底老区人民当年为中共福建省委迁址和福建革命作出的贡献,如今得到了应有的回报。红色马灯精神的暖流,温暖了上湖底人民,他们心中有着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带着此行丰厚的收获,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在回望这座不同寻常的建筑物时,忽然,它在我的眼前凝聚成一盏硕大无比的马灯,放射出灿烂夺目的金色光芒,辉映八闽大地的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