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稳托起幸福“夕阳红”

仙游今报 2025年01月03日

  长者食堂     吴瑾莹 摄

  □沈琳

  数据显示,我县现有养老服务机构292所,其中:县级福利中心1所、民办养老机构14所、乡镇敬老院(含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18所、居家养老服务站23所、农村幸福院217所、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9所(含长者之家)。养老床位7586张,其中:养老机构床位4204张(护理型床位2726张,占比64.84%)、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床位3382张。城市社区及建制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都达100%。

  近年来,我县出台规范性文件,协同多部门实施养老服务清单,对全县21家养老机构进行服务综合监管,开展试点化破题,加强养老服务监管,严格执行养老机构服务行业标准。延伸居家服务,联合县综治中心开展“网格+居家养老服务”,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提供信息、实体服务广覆盖,实现服务资源高效匹配。扎实做好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工作,聘请第三方开展常态化探访关爱服务,畅通反馈渠道,消除老年人的后顾之忧。强化养老保障,打造“10分钟居家养老就餐服务圈”,今年新建示范性长者食堂16所。

  但是,在看到成绩和努力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养老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笔者认为,要想实现老年人期望的“幸福养老”还需一个渐进的过程,这需要全社会共画好养老同心圆,推动养老体制改革和服务网络创新同频共振。一是要制定仙游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对资金、政策、人才、设施等进行统一管理和安排;二是要继续培育完善具有地域特点的养老服务圈,继续深化“行业+”养老新业态的探索与实践,不断拓展养老服务的边界与内涵。三是推动县级失能特困人员养护院建设,推行医养结合模式,补齐公办养老机构短板,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专业、便捷的养老医疗服务,有效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离不开养老服务从业者,实现养老服务高质量更需要专业性高、综合能力过硬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县现有养老从业人员293人,其中50岁以上的约占57%,存在年龄偏大,专业技能不够熟练等问题。如何持续健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扩大培养规模、形成高效的人才输送渠道,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一方面,应建立专业社工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相结合的养老服务队伍,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服务。另一方面,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工作人员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机构申报养老护理员省级实训基地,逐步实现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化、职业化。

  面对老龄化的持续深化,养老服务行业的创新发展任重而道远。我县还应加速布局老年群体的文旅、康养、医养等相关产业,依托山海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资源优势,推进面向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养生保健、教育服务、旅游休闲等业态深度融合,抢占新赛道、激发新动能,迎接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