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鸟”——快门声里的治愈哲学

仙游今报 2025年04月23日

  □吴京蓉

  近日,当红演员李现在其个人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的两组九宫格鸟类摄影作品,吸引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他用镜头精准定格了苍鹭展翅、喜鹊栖枝等动人瞬间,其作品展现出的专业水准令人惊叹。随着生态环境部的官方点赞,“李现打鸟”迅速破圈成为今春最热话题,各地文旅部门更是争相发出“观鸟邀约”。

  在摄影圈内,“打鸟”特指使用超长焦镜头远距离捕捉飞鸟的拍摄艺术。这个生动形象的术语,既源于拍摄时如同狙击般的专注姿态,也因为英文“shoot”的双关含义,更暗含了这项活动对耐心与技艺的双重考验。摄影师们常常在芦苇丛中潜伏数小时,只为捕捉到一个决定性的瞬间,如白鹭捕食的场景。这种对自然节奏的尊重与顺应,在当前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

  值得关注的是,“打鸟”正从专业领域走向大众生活,成为年轻人亲近自然的新方式。与传统“打卡式”旅游不同,这种深度自然观察需要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设备投入,反而形成了独特的社交黏性。在李现的社交媒体评论区,鸟类辨识技巧、生态保护心得等专业讨论层出不穷,甚至催生出“城市观鸟地图”等民间科普项目。

  这种新兴爱好的魅力,在于它同时满足了多重现代需求:既有技术成长的成就感,又有社群归属的温暖感,更包含生态关怀的价值感。有年轻上班族分享道:“周末在公园守候一天可能只拍到几张照片,但那种全神贯注的状态,反而是最好的减压方式。”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打鸟热”折射出当代青年生活哲学的转变。当都市人开始用长焦镜头丈量与自然的距离,当手机相册里的自拍逐渐被生态影像取代,这不仅是爱好的更迭,更是一场静默的生活革命。正如生态学家所言:“认识鸟类,是重新认识我们生存环境的第一步。”

  在钢筋混凝土的都市丛林里,年轻人正通过镜头与自然重建联结。那些晨光中的守候,那些对飞羽瞬间的追逐,都在诉说着同一个愿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或许正如一位观鸟爱好者所说:“当你学会为一只小鸟驻足,整个世界都会变得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