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山霜月

仙游今报 2025年04月23日

  大飞山和小飞山总称飞山,是仙游的名山,自古以来便久负盛名。山虽不高,但雄居县城北面五里,是县城的主峰和靠山。据宋代黄岩孙的《仙溪志》和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陈兴祚主修的《仙游县志》记载,其山自九座(即九座山,今称凤山)分支而来,高可千仞,绵亘百里,矗为大小二峰,形势耸拔飞动,如凤展翅,故号大飞、小飞。

  大飞山,承载着仙游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历史。早在南宋嘉定至端平年间(1208-1236),特奏名进士喻峙(字景山)便在大飞山下(今松峰寺东边),创办了“大飞书院”,授徒讲学,传承儒家学说,并请兵部侍郎、崇清居士陈谠书写了“大飞书院”四个大字,刻在书院后面的巨石上。南宋著名词人、工部尚书刘克庄和宰相陈俊卿的四子、著名理学家陈宓,与时任知县许伯诩、赵伉夫、邢兴祖、姚遇等名流,都曾慕名而来,与喻景山吟诗赋词。陈宓曾热情洋溢地赋诗:“仙溪七十里,半世祗闻名。一日见山面,十年怀友情。古匏浮美菉,清水照尘缨。霜月亭亭白,连床语到明。”

  大飞山东侧有被称为“仙游后花园”的九龙岩,是一个山水俱佳的游览胜地。九龙岩以水见长,峡谷间有大小瀑布五六道,其中以寺后那道瀑布为最。瀑布高数丈,宽丈余,上窄下宽,呈扇状形。远远看去如一匹白缎从山顶飘下来。瀑布小巧玲珑,微风吹过,如飞泉洒雪。第二漈瀑布高约丈余,宽三丈多,水声轰然如响雷。两道瀑布相距不到百米,一道深而窄,一道宽且浅,各领风韵,相映成辉。瀑布傍边的九龙岩寺巍然屹立于危壁上,飞檐高挑,如雄鹰展翅。寺前的岩壁上至今尚存几幅清代的摩崖石刻。

  大飞山,是宋代文人墨客文化交流的重地。身临此景,不由得令人想起了当年王羲之与文人雅士在兰亭聚会和竹林七贤的故事。大飞书院遗址西北面山坡的岩壁上至今保留了10多幅800多年前,陈谠、刘克庄、陈宓等名人题刻,如“大飞书院”“挹飞”等,是仙游县除了九鲤湖之外,宋代摩崖石刻保留最多的地方。这些题刻是老祖宗留给仙游的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见证了宋代仙游教育、文化、艺术、茶叶发展的历史。大飞山不仅是传播国学的场所,也是以茶会友、吟诗作词、书画交流的地方。大飞山融入了仙游千年文化的血液,也融进了仙游人的美好记忆。

  本文节选自《仙游印象》丛书之《话说仙游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