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琳
近年来,随着电动自行车普及率的快速提升,未成年人骑行电动车上下学现象日益普遍,由此引发的交通安全问题也愈发突出。据统计,2024年以来,县公安交管部门在常态化管理的同时,将学生违法违规相关情况及时抄送县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累计通报580多人次,暴露出未成年人交通安全管理中的多重短板。这一现象并非个案,而是全国许多地区面临的共性问题,亟需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和执法部门协同发力的综合治理体系。
当前未成年人违规骑行电动车问题呈现“三低一高”特征:年龄门槛意识低、安全防护意识低、违法成本低,而事故风险高。究其原因,一是青少年心理特质与网络不良诱导的双重影响;二是学校安全教育存在形式主义倾向;三是执法惩戒机制软弱乏力。由于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交管部门多以批评教育为主,难以形成有效震慑。
破解这一治理难题,笔者认为,应从三个层面发力打好组合拳:强化网络空间治理,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网信部门应建立短视频交通违法内容“黄名单”机制,对宣扬危险驾驶的账号实施限流、封禁制作《未成年人交通安全警示录》系列动画,通过血淋淋的事故还原打破青少年“无敌幻想”,在青少年聚集的网络平台开设“交通安全云课堂”,邀请交警、心理专家开展直播互动。创新学校教育模式,提升普法实效性。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校本课程,每学期设置不少于4课时的情境模拟教学建立“交通违法连带考评”制度,将学生违规记录与班级评优、班主任考核挂钩,组建“少年交警队”,让学生参与校园周边交通秩序维护,强化主体责任感。完善执法监管机制,形成有效震慑。建立“人车双查”机制:查处未成年骑行者同步倒查车辆来源,对违规销售商家顶格处罚,推行“三个一律”措施:无证骑行一律暂扣车辆、屡犯者一律社区服务、造成事故一律追偿,在校园周边加装AI识别摄像头,自动抓拍并推送违规行为至家长和学校。
要实现治理效能最大化,还需在以下方面寻求突破:建立“家校警”信息共享平台,开发未成年人交通违法信息实时互通系统,实现违规记录自动推送至家长手机、学校德育系统和社区网格管理平台,形成闭环管理。试点“电动车驾照”制度,对满16周岁学生实施“理论考试+路面实训”的准入制度,通过者方可获得电子骑行证,未持证者车辆须安装限速芯片。发展“安全校车+”替代方案,优化公交线路设置,推广“定制校车+共享单车”接驳模式,从根本上减少电动车通勤需求。
治理未成年人骑行电动车乱象,既是对生命安全的守护,也是对法治精神的践行。这需要打破“学校单打独斗、家长置身事外、社会推波助澜、执法投鼠忌器”的怪圈,构建起全链条、多维度的防控体系。只有当家庭绷紧责任弦、学校筑牢教育网、社会传递正能量、执法亮出组合拳时,才能真正为青少年成长铺就一条安全畅通的“上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