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震辉
度尾帽山宁国寺新近发现4座古代僧人墓塔,下院左前方约200米处一座,下院后约200米、400米和800米处各一座。
下院左前方的墓塔为覆钵式石塔,全高约2.6米,须弥座为正八边形,上枋边长76厘米,下枋边长82厘米,塔身正面开龛,下有红砖砌就分格地宫,塔身无刻字,基座各面雕刻波斯菊和狮子图案,每面施以竹节转角。这种覆钵式石塔主要分布在唐宋时期的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尤其以福建、广东两省为主。唐宋的覆钵式石塔体型较为肥硕、大气,常在塔龛下饰以莲花浮雕。明清两代虽有类似结构,但一般体量较小,体型较为纤细小气,很少有莲花雕刻,且塔刹与塔身比例不是很协调,这体现了唐宋与明清两个历史时期审美的差异。根据石塔形制、石头磨损程度,结合宁国寺历史,判断该石塔大概率是宋代遗物,属于宁国寺僧人墓塔,其方位符合一般寺院建筑分布规制。
宁国寺后三塔,全部为清乾隆年间俗家样式墓塔,有古代石阶路从宁国寺后直达聚云寺。墓塔分布在路旁,由近及远,分别是:一、“皇清,高田院,肃宣懿和尚暨徒湛奇妙禅师之塔,乾隆岁次乙丑(1745)季春谷旦谨立”;二、“清,云麓,肃安本公禅师暨徒湛霞景公禅师之塔,乾隆岁次乙亥(1755)一阳下浣吉旦”;三、“清,高田署僧会司僧会,维明哲公禅师暨徒孙肃英壁禅师寿藏,乾隆甲子(1744年)仲冬谷旦”。
上述三塔僧人分属高田院和云麓(寺),第二塔位于今聚云寺右前方,显然属于聚云寺僧人墓塔,可见所谓“云麓”应该是“聚云寺”的别称。从塔上僧人法号看,共有三代僧人。高田院的维明禅师属于“维”字辈,高田院的肃宣和尚、云麓的肃安禅师和高田院的肃英禅师属于“肃”字辈,高田院的湛奇禅师、云麓的湛霞禅师属于“湛”字辈。三塔所立时间接近,但僧人头尾相隔3代。显然,古代宁国寺、高田寺和聚云寺(云麓)是有禅宗亲缘关系的,已经形成了一个禅宗综合体,具有相对独立于其它地区的佛教生态体系。
综合乾隆《仙游县志》、《八闽通志》、明陈迁《仙溪志》、《重刊兴化府志》、《鼓山寺志》等记载的相关信息,宁国寺和高田院等属于同一禅宗生态群落。聚云寺在山顶附近,宁国寺在山上小盆地旁,而高田院在山下小平原里。而三者所依托的靠山为双列马蹄形不规则山脉组成。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发生不同的事件,出于不同的主观观感和指代范围的不同,该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名称,但根据描述大体上可判断为同一座山。这些山名或岩名,大抵上按照时间顺序有:祥云峰、祥云山、狮子岩、狮峰岩、高田山、泗州台山、仙人台、仙人岩、仙湖洞、释尊岩、聚云山等11种7类。
宁国寺-高田院佛教群落起于唐代,宁国寺的始建时间不详,其信息主要来自高田院。所以,宁国寺的早期历史实际上很是模糊。但正如上述文字所述,宁国寺已经和高田院形成了禅宗综合体,僧人往来两寺之间并不见外。或许,宁国寺高踞山峰适合清修,而高田院位于平畴更易交流与生活便利。唐宋以来,宁国-高田院综合体吸引了很多高僧前来交流、学习和住持。
乾隆《仙游县志》载:“高田院,在万善里。唐有僧惠者,自宁国寺来,卓锡于此,从者千人。”“高田桥,在高田院南,唐咸通三年(862)建。”《旧志》云:“唐大中(847-860)时,有惠岳禅师,从者千人。”据方志可知,惠岳禅师出自宁国寺,在高田院挂单(卓锡),说明当时宁国寺与高田院并存,高田院是宁国寺的下院。
南宋《仙溪志》载:“僧名遇,住(住持)高田院,常读《大藏经》。忽一日,有一人立于经案前,曰:‘请和尚归去。’僧曰:‘汝是何人?’曰:‘阴司使者。’僧书偈曰,‘三年过了又三年,要读元文满五千。功德圆时珍重去,毋烦使者上高田。’”但乾隆县志记载不同:“定御禅师,乾德中(919-925),尝踞高田院狮峰岩诵《华严经》。一日,冥主遣使迎御,作偈答之曰:‘三年过了又三年,阅遍《华严》满五千。功德完时珍重去,何老(劳)使者上高田。’六年圆满,五色云扶上升而去。”两相比较发现,乾隆县志记载信息量更丰富,僧名不同(定御)、多了具体时间(乾德中)、经书不同(华严经)、偈语略有差异且有误(何老)等。显然,乾隆志有在千刃基础上”演绎“的嫌疑,编造了“驾云上升”的传说。《仙溪志》表述则更简约更符合合理语境,如“要读元文满五千”,“元文”指《大藏经》原文,“五千”为概数(如《大正藏》5048卷),象征穷尽经典、深入法藏的决心。
乾隆县志载:“需禅师,陈姓,莆田人。始居雪峰东庵,后创万安院于何岩南湖,垦田养徒百余人。今《续灯录》所谓高田有需禅师是也。部使者陈觉民延住福州鼓山,继住雪峰,有语录行世。后与陈聘君易结草为庵,同隐石门。”据《鼓山寺志》:“第十九代有需禅师,姓洪氏,莆田人,嗣洪州泐潭宝峰乾和尚。大观三年(1109)权府提刑陈公请住兹山。宣和六年(1124)闰三月初五日,供佛辞众吉祥而逝。即东菴作舍利塔。(续传灯)”另据乾隆《雪峰志》载:“第十四代有需禅师,莆田洪氏子。政和二年(1112)当山,宣和二年(1120)示寂(示寂时间和《鼓山寺》有矛盾,应为宣和六年),寿七十一。塔于山巅。”两寺志与县志虽在姓氏方面有差异,但大体信息不差。
隐元禅师(1592-1673),俗姓林,名隆琦,福清万安乡灵得里东林村(今福清上迳镇东林村)人。明清之际临济宗僧人,日本黄檗(bò)宗开祖,示寂于京都万福禅寺内松隐堂,赠予封号大光普照国师,此后屡加追谥。顺治八年(1651)隐元在高田院语录载于《黄檗寺志》:
“师到高田院,主人玉玄、若石等请上堂......山僧自离黄檗,已到莆境,首入永庆之堂,铺舒长春之锦,以寿无位真人。次入龙华会中,展演大机之用,以尉大乘作者。又登金刚之顶,卖弄险崖之句,以接峻峭之机。兹到高田院里,平长敷演,以安本分。”
宁国寺高田院佛教综合体在唐宋之后,又经历了数百年,明清时期得以继续发扬光大。清顺治八年(1651)高僧隐元禅师专访高田院并留下语录;乾隆年间,高田院的维明哲禅师成为仙游县僧会司僧会(仙游县佛教协会主席)。种种迹象表明,明清时期的宁国高田综合体,已然成为成为仙游佛教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