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应“跑”在群众需求前面

仙游今报 2025年04月30日

  □周继章

  在新时代发展浪潮中,基层治理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群众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对于党员干部而言,“跑”在群众需求前面,不仅是工作作风的体现,更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提升治理效能、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跑”在群众需求前面,是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诠释。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党员干部作为党和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只有主动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心声,预判群众需求,才能将这份初心使命落到实处。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时,拖着病体走遍兰考的沙丘盐碱地,提前谋划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的方案,在群众饱受风沙侵害之前就开始行动,正是这种“跑”在前面的精神,让他成为党员干部的楷模。干部主动预判并解决群众潜在需求,就是在以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的期待,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跑”在群众需求前面,有助于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以往,部分干部存在“等靠要”思想,被动应对群众问题,导致小矛盾拖成大问题,简单问题演变成复杂难题。而当干部主动“跑”起来,深入社区、乡村,通过调查研究、数据分析等方式,提前发现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就能提前制定解决方案,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将问题解决在未发之时。例如,某地干部在走访中发现老旧小区居民对加装电梯的需求强烈,便提前规划,协调各方资源,推动电梯加装工程顺利开展,既满足了群众需求,又提升了社区治理水平,实现了政府与群众的双赢。

  “跑”在群众需求前面,能够有效增强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当干部时刻关注群众生活,主动解决群众还未提出但切实存在的问题时,群众能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比如在一些偏远乡村,干部提前意识到村民出行不便会制约经济发展,于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修建乡村道路;在城市社区,干部预判到老年人口增多,辖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增长,提前布局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这些举措让群众生活更加便捷、舒适,群众对干部的信任与支持也会不断增强,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更加紧密。

  然而,要真正做到“跑”在群众需求前面并非易事。部分干部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不愿深入群众,不了解基层实际情况;还有些干部缺乏对问题的预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专业素养。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加强对干部的思想教育,强化宗旨意识,让干部从思想深处树立主动服务群众的理念;另一方面,要加强干部培训,提升干部的调查研究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使其具备“跑”在前面的本领。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党员干部只有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跑”在群众需求前面,才能让群众感受到温暖与关怀,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书写新时代党群同心、携手奋进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