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溢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曾经吸引无数人奔赴自己心中的诗和远方,“奔赴”之前人们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原因却有很多,近年来,“吃”的分量则显得越来越重。“美食”成为游客出游最在乎的方面之一。
为限定奶茶赶高铁,为一顿火锅打飞的,因美味肠粉开启说走就走的旅行——美食,正成为年轻人继续奔赴诗和远方的动力。探索地道美食的“逛吃游”不仅成了许多年轻人的首选项,更成为一些城市闯入大众视野的“敲门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仙游美食为例,仙游美食中蕴藏着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基因。提到鲜,人们会想到仙游的干焖羊肉以及沿海的小海鲜;说到面食,人们便想到仙游的卤面;论起吃小吃,海蛎饼、赤饼、枫亭糕这些则会成为游客们的首选。更有“美食出省”的故事,例如在各地广受追捧的扁食、大肠炝、兴化炒米粉等。循着味蕾的牵引,游客对美食的发源地产生强烈的探访欲,在因“食”而动的“逛吃游”中,游客享受到了风味不同的地方美食,也“咀嚼”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奇闻轶事,加深了对地方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如今“美食社交”正在“抢占”年轻人的朋友圈。无论是旅行时偶然品尝到的小吃,还是分享常去的地道餐馆,打卡、拍照、“朋友圈先吃”,正在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常态。某社交平台上,“旅行中的地道美食”等话题浏览量达数亿次,不少游客从“看攻略”进阶为“写攻略”。有备而来的“美食家”们,通过真实体验后给出的评价,带动餐饮行业向着更健康、更年轻、更规范的方向升级。
美食经济不是短时间的买卖,少数餐饮店主借着“流量经济”的东风,吃到了短期红利,却用涨价、偷工减料等行为“背刺”游客。要想将“头回客”变成“回头客”,就要做到优化产品品质、提升品牌的文化价值等,同时,更要对本地人与异地游客一视同仁,防止出现“高价宰客”“阴阳菜单”等问题。美食是载体,对城市来说,想将流量转化为消费,还需用诚意和服务打动游客。从哈尔滨独宠“小土豆”,到杭州推出“轻松游”,为游客提供行李“送件进站”服务,这些热门城市身上,都带着浓浓的地域特色,有北方人的仗义好客、也有江南人的温情周到,这些具有城市人格属性的宠粉行为,为游客提供满满的情绪价值和实际便利。
面对越来越多游客以吃的方式“打开”一座城的“宝藏”,以舌尖感受一个地方的“心跳”。城市只有拿出最大的热情与最优的服务,才能稳稳接住“泼天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