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古今诗社

仙游今报 2025年05月16日

  □陈震辉

  5月4日,游洋镇五星村“五星诗社”举行揭牌仪式,一个新的诗社诞生了。“五星诗社”表面上是一个村级诗社,但是其能量却是“五星级”的。诗社云集我县古体诗人,其骨干成员大多来自“飞(蜚)山诗社”,这是目前仙游本土最大、最好的诗词社团,社长为余永健先生,成立于2015年3月19日,东门茶坊有“蜚山诗社东门茶坊创作交流基地”,诗社办有刊物《蜚山拾韵》,出版有诗集《仙侣同舟》。

  游洋地处古兴泰里地区,自古文风蔚然,名士辈出。宋乾道年间,古兴化县及其周边出了三位状元—萧国梁、郑侨、黄定,有“相去其间无百里,七年三度状元来”的科举美谈。在厚重文风的影响下,兴泰里的诗词氛围一直极为浓厚。1984年,游洋镇的林文栋等9位在游洋中学创办“兴泰诗社”,并在1987年结集《兴泰诗选》。1992年,鉴于“兴泰承璜诗社”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于是改名“仙溪诗社”。2017年10月,枫亭十三位诗人创立枫亭诗社,这是当代仙游诗社的另一主线。

  古代最早的诗社,实际上就是文人群体,他们定期聚会吟诗作赋,比如汉代淮南王刘安的文人群体。《汉书·艺文录》载淮南王作有赋82篇,僚属亦有赋44篇。这个文人群体虽然没有冠以“诗社”之名,但有诗社之实。有“诗社”之名的文学社团一般认为起于“白莲社”,始于东晋的民间会社,由高僧慧远法师麾下的一批僧侣和社会上的名流居士组成。“莲社”在后世已经成为诗社代名词,成为入诗常用词汇。这一点很重要,仙游古代诗社或无“诗社”之名、或无方志记载、或无僧俗之分,但有诗人聚集处便有诗社之实,诗社之实不拘泥于名称、形式和个体身份。

  据乾隆《仙游县志》记载:“罗汉岩,在何岭东。其南有古兰若,唐昭宗赐额曰‘龙纪’,僧以定居之。宋绍兴中(1131-1162年)僧慈信凿池种莲,结亭其上。原兴化县知县丘铎榜曰‘莲社’,且为文以记。”《兴化县志》亦载:“邑令丘君铎榜曰‘莲社’,与郑漈游,俱有文记。”方志记载的“莲社”亦佛亦儒,是仙游古代有明确“诗社”之名的最早记载。

  又据乾隆《仙游县志》载:“(大飞山)宋绍兴间喻景山畤隐居处……一石记中秋集会姓名,其麓有石篆曰‘蒙泉’。宋邑宰许伯翊《访景山诗》……陈师复和诗……兴化令郑黄灿诗。”

  宋代大飞山石刻群现存石刻诗涉及陈谠、刘克庄、陈师复、许伯詡等诗刻,据刘克庄《喻景山例略赋集句诗卷跋》:“往年复斋陈公有重名,士多游其门。而喻君景山尤号重客。”说明在喻景山的大飞书院聚集了大批的文人墨客,饮茶唱和,这是古代仙游很特别的一个组织,虽无“诗社”之名,却有诗社之实。

  明代郑纪是诗社“耆乐会”的发起人,他在《京中寄陈倦飞》一诗中提到:“我欲归来结诗社,倦飞馆里肯容不?”郑纪希望能把诗社设在枫亭陈迁的“倦飞馆”里,当时参与“耆乐会”的共有十一人。郑纪还作长诗纪事:“仙谿诸故老,结社探龙穴。貌古操孤高,神清骨奇绝。野服杂朝簮,群然如玉立。”诗中,作者明确了“耆乐会”是为“社”。并有“酒戒晋荒狂,诗破唐律格”句,阐明了社为“诗社”。清代郑王臣在《兰陔诗话》中提到:“仙邑唐宋佳章流传已少。有明以来,惟郑东园、唐梅臣、郑逸溪诸公全集尚存。”

  禅宗僧人擅长禅诗,用以佛经律论的疏解、语录灯录的编纂、颂古拈古的制作。明清时期,仙游诗僧不断涌现,以龙华寺、三会寺、南林寺和九座寺为代表的诗僧群体层出不穷。清代顺治康熙年间,龙华寺的清斯和尚亦是当时一名很活跃的诗僧。《福建高僧传》载,真净工诗,著有《别庵诗草》。《龙华寺志》收录清斯与众人“斗诗”的《龙华八咏》,斗诗是龙华寺诗僧传统,常有名士参与,临时出题,充满谐趣和禅机。诗僧经常禅辨,机锋伶俐。《龙华寺志》共收有禅友题送清斯诗作九首,如九座寺超素题《龙华寺访玉振老宿清斯法姪》:“千载遗孤刹,巍巍挂翠霞。屏开天际树,海接雪中花。砥柱矜高腊,振风让克家。我因寻法侣,几度到龙华。”观清斯所交正是“谈笑有鸿儒往来皆名宿”,与他和诗的有高僧超弘、超素、德林、隐元等、进士余飏、李其蔚和名士郑郊、林铭璜、陈僧权等。以龙华寺诗僧代核心的文者群体,所呈现的实际上就是诗社性质。

  清康熙年间,三会寺孕育出秋此、圆巽、普远等诸多著名诗僧。秋此圆寂后,其徒云岸怀着对恩师的敬重与缅怀,精心刊刻了《影月集》,当时的兴化令郑黄灿亲自为之作序。乾隆《仙游县志》对秋此诗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穿贯内典诸藏,工诗,古文有柳柳州之遗。”郑王臣在《兰陔诗话》中亦提到:“秋此与朱二不、顾雪来,更唱迭和、争奇斗险,不屑寄人篱下,正如大秦波斯教,别有法门。” 秋此之后有释圆巽,在康熙年间的三会寺以诗闻名,他著有《东林集》流传于世。《兰陔诗话》曾言:“咏梅诗最难工,莲峰和尚《梅花百咏》隶事虽博,大都珠离玉缀之辞,不脱前人窠臼。绎斯上人亦有《百咏》,予独爱此诗,寄托深远,情致缠绵,隶事复不离乡曲,洵佳构也。”释普远同样是康熙年间三会寺的诗僧,他的《闲居杂咏》二诗“山雨晴犹滴,松风晚更凉。悠然心境净,禅榻飏炉香。”和“读书秋树根,松子落书几。得意已忘言。此心澹如水。”将闲居时的宁静与淡泊诠释得恰到好处,让我们得以一窥当年三会寺诗僧们的诗歌风采与精神世界。而他们“更唱迭和”所呈现的正是诗社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