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塔
□陈震辉 文/图
槐塔,位于榜头镇昆仑村前埔自然村,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据1989年版的《榜头镇志》载:“槐塔为明崇祯四年云庄王懋卿、王献卿、王铨卿兄弟所建。”又据《云庄王氏族谱》载:“王懋卿三兄弟皆为邑庠生。”
据说天下王姓大多出自山西太原王佑之后,据《宋史·王旦传》载:“旦父佑手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后必有为三公者。”王佑是兵部侍郎,封晋国公,显赫于后汉、后周之间,先后在太祖、太宗两朝任职,文武忠孝。宦居汴梁城东时,筑室于仁和门外,手植三槐于院中,称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儿子魏国文正公王旦,在真宗皇帝景德、祥符年间做了宰相,圆了王佑夙愿。 “两晋家声久,三槐世泽长”,从此王氏后人以“三槐”为典故,裔孙以“三槐王氏”自称,堂号“三槐堂” 。“三槐王氏”后裔散居各地,“三槐王氏祖”的典故随之流传。
榜头云庄村的王懋卿三兄弟,也是“三槐王氏”后裔,取得功名后,倡建文塔彰显祖德,砥砺后人,故名“槐塔”。显然,槐塔是座文峰塔。槐塔为八角形仿木楼阁式,用条石砌成,共三层,每层约高3米,塔刹约高2米,通高约12米;塔边长约1米,底层南北开门,中有一个塔室,平顶,由8个曲角斗拱支撑。塔外出檐极短,约40厘米,配了栏杆后,仅够落一只脚,栏杆高度40厘米左右,很难安全绕塔一周。底层出檐依靠8个平出斗拱支撑,二三层出檐依靠三层陡峭的8个斗拱支撑。
槐塔的底层南北开门,塔门两旁镌刻对联,南门:“斗拱星环槐桂堂开八面,云从塔应桃花浪涌三层”;北门:“地萃崐烟人倚玉,天开塔影世乘骢”;其余塔壁素面,一些地方石壁较新,明显有重修的痕迹。
第二层偏北向开一小门,宽仅50厘米,门内为上行台阶,门额上题“紫柏开天” ;左右塔壁为三幅五言绝句,四幅雕刻,以正南为中心,南北面各饰有魁斗神像,两旁塔柱雕有图案,雕工精细;正南塔壁刻有文字:“槐塔中一层,廖先师、魁星课崇祯辛未、庚子、甲辰、戊辰,懋卿、献卿、铨卿建。”“魁星课”即七夕,源于星宿崇拜,二十八星宿中最亮的那颗称为“魁首”;“廖仙师”则是宋初著名堪舆家,有《怀玉经》等著作传世。“辛未、庚子、甲辰、戊辰”则是选择修造动土的吉年、月、日、时。看来,此塔非王氏三兄弟独功,他们倡建该塔,并独资建造中间一层;而上下二层另有他人捐建不同部件,如三层石壁便有“某某某喜题”刻字。
“魁斗神像”两边对联是:“鹊走三台临国族,蝉联五色护魁星” ,正中匾文“纲张奎壁” 。
“雀走三台” 指三国时曹操铜雀、金虎、冰井三台,史书谓之“邺三台”;一大批文学家,如曹操、曹丕、曹植、王粲、刘桢、陈琳、徐干、蔡文姬、邯郸淳等聚集铜雀台,用笔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闵时悼乱,掀起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后世称为“建安文学” ,雀台比喻文坛;“囯族”指帝王的宗族;“五色”指天地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组成,而五色配五行---青、赤、白、黄、黑,比喻天地自然力量护卫魁星;而“魁星”则是主管文运的神。)
而动物图案雕刻为龟蛇呈祥,瑞狮呈祥,大鹏逐日等;配以文字:“清江使者护,奇引蛇神路;走笔滚桃花,拜官捷露布。”《庄子·外物》:“予自宰路之渊,予为清江使河伯之所,渔者余且得予。元君觉,使人占之,曰:此神龟也。”后以“清江使”指龟;“露布”指古代写有文字并用以通报四方的帛制旗子,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比喻授官后颁布天下。另有字幅:“芝云又啸风,斗牛蕊珠丛;冲霄开生面,种是玉花骢。”祥云飘卷,风萧萧而过;“斗牛” 指牵牛星和北斗星,转指天空;“开生面”:新面貌或新变化;“玉花骢”泛指骏马。
第三层塔壁供有帝君神像,两旁对联“八柱映天新,帝星拱耀;三槐高地轴,塔颖团云。” 塔壁六面均刻有浮雕壁画,内容为:夫妇教子,衣锦还乡,大鹏展翅,庆功摆宴,建坊颂德等;上设平座回廊,护以栏杆。第三层为南、东北、西北三面开门。塔顶为平台,塔尖为葫芦式,用生铁铸成,高约二米,上有铁环搭圈串联在塔顶各面的边缘。
槐塔石一座很特别的古塔,从外观看明显是中型的仿木楼阁式石塔,出檐围栏,中心折返式楼梯,可攀援而上;但奇怪的是,槐塔是从第二层开始开门设梯,需要先行借助木梯或竹梯爬至二层门口,而且楼道狭小仅容一人侧身通行,台阶极陡,手脚并用方能艰难爬上;而底层中空留有塔室,似乎是空桶式塔的结构;所以,槐塔形制为空桶式仿阁楼式石塔,十分罕见。
其次,从功能上看槐塔属于文峰塔,是随着风水学说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建筑,与佛教无关。《相宅经纂》中说:“凡都、省、州、县、乡村,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宜于甲、巽、丙、丁四字方位择其吉地,立一文笔尖峰,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或于山上立文笔,或平地建高塔,皆为文笔峰。”风水学与道教是分不开的,所以很多神神秘秘枯滞难懂的东西就会出现在塔上;但是,像槐塔这样与风水有关的雕像文字大量出现的例子还真不多见,槐塔被承载了太多的期望。
其三,建文笔塔能镇山川,蓄文脉,出人才。文运不兴,归咎风水缺陷。塔被认为可填补空缺,谓之补地气。因此文笔塔的选址,就特别的讲究风水。凡是文运不通、不发科甲的地方,均可于甲、巽、丙、丁四方位上择其吉地,立一文笔塔,高过别的山,即发科甲。所以,文笔塔的建造方位常在城市或村镇的西南向,或挺秀于山巅,或依偎在水滨,或镇守于江畔,皆如倚天之剑,直刺云霄成一县一邑之标志。耸于山巅之上的称文笔塔,平地而起的高塔则为文笔峰了。 槐塔所在村庄“昆仑”(志称“昆仑后”) 塔址所在是一座不高的土山,塔位于平缓而上的山坡上,位于山的大约六分之一的高度位置上,恰是西南之位,却是低洼之位,不高显,不临水,倒也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