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庄灵济宫苏陈元帅的传说

仙游今报 2025年06月27日

  □苏志明

  园庄镇岭北村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灵济宫,供奉的是开漳圣王陈元光和苏陈二公等神明。宫门前方立着一座高大的石牌坊,坊额上刻有“泉郡惠仙第一宫”。大门楣上高悬着“灵济宫”三个大字,两边对联为“门向兴泉道行人敬叩则灵,地分内外境弟子有求必应”,左边建有怀乡亭,柱联:“苏陈相公英灵显赫,三位舍人永誌神威”,亭边立有仙游县人民政府文物保护标志。

  走进庙内只见大厅及神龛装修得金碧辉煌,神龛上方一大牌匾镌刻"弘道济世"四个金字,中间神龛端坐着三位神像。后山上建有圣王殿,供奉开漳圣王陈元光。据庙里住持介绍说:“岭北村在1955年前属于泉州辖区,故称泉郡,灵济宫始建于隋唐时期,初为一小土地庙,为当地老百姓所建;唐代开漳圣王陈元光部属许天正后裔为避战乱迁居岭北窟,为缅怀圣王陈元光而将小庙扩建重修,改为主祀圣王陈元光,名曰‘圣王堂’,后增祀苏陈相公三位舍人,历经一千多年,屡毁屡修,绵延至今。中间神像为苏公元帅,左边是陈公元帅,右边是舍人公。”从住持介绍中得知中间供奉的神明是苏绰。

  据百度搜索的资料得知: “苏绰,南北朝时期西魏名臣(498年-546年),字令绰,京兆郡武功县(今陕西武功西)人,南北朝时期西魏政治家、散文家,苏绰年少即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早年担任行台郎中。后得仆射周惠达的举荐,被任为著作佐郎。此后愈发受到西魏权臣宇文泰的信任。大统三年(537年),在潼关之战中支持宇文泰袭破东魏窦泰,迫使东魏军撤离。后又加通直散骑常侍,晋封美阳伯。

  大统十年,升为大行台度支尚书兼司农卿,参与机密,协助宇文泰推行改革。大统十二年,苏绰因积劳成疾而病逝,享年四十九岁。周明帝二年(558年),配享周太祖(宇文泰)庙庭。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追赠邳国公。

  苏绰博览群书,尤擅算术,辅助朝廷施行德政,使之民富国强。精熟政务,曾创制计账、户籍等法,精简冗员,设置屯田、乡官,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在北宋苏洵编制的《苏氏族谱》中,亦有“西魏朝度支尚书绰公乃遁公八世孙”的记载。

  唐长庆年间,唐穆宗一朝因朋党之衅肇端,政治腐败,租役繁重,农民大量流亡。九月初九日前后,一批来自陕西武功(今陕西兴平)周边的数十户难民,入闽沿兴泉古道南迁至当时惠安西北部悬钟岭(俗称现清岭)南边的岭北。到了早先在此安居乐业的园窟许氏等所建的圣王堂暂住,并将随身带来的崇拜偶像先贤苏绰画像悬挂于圣王堂墙壁上。此后,南迁百姓分头各自在岭北窟及周边安置下来进行开基拓业。

  明嘉靖三十六年至四十三年(1557-1564年)倭寇侵扰我东南沿海,戚继光、俞大猷二将军奉命歼敌,于嘉靖四十三年领兵经兴泉古道至灵济宫门口,勒马视之,附近似有千兵万马等候助阵。两将军顿感有神灵助阵,即下马至殿前焚香跪拜:“诸神明若能英灵显赫,助威庇佑、肃请倭寇,定要上表朝廷诰封”,此后在莆仙平倭时,戚俞两军军威大振,大获全胜,从而平定了福建沿海倭寇的侵扰,得胜回朝。于是戚继光上表朝廷称义岭灵济宫诸神显赫助战,护国庇民,逐颁旨敕封“苏陈相公为元帅,赐武封侯十万兵马”,并拨官银重修扩建,宫庙焕然改观。自此,灵济宫香火愈加旺盛,为四方信众所崇仰。

  经深入了解后,方知此苏公元帅乃西魏名臣度支尚书(相当于隋唐户部尚书)苏绰,并非南宋德化抗元英雄“苏十万”。苏绰任职期间,日理万机,鞠躬尽瘁,可惜英年早逝,年仅四十九岁。苏绰当政期间,施行德政,使之民富国强,自己却两袖清风,殁后家无财产,一生清廉;其为国为民之精神,被后人铭记于心并将画像带至南方奉若神明敬仰膜拜。

  与苏绰同被奉为神明的陈公,名汤,字子公,生卒年不详,西汉山阳人,少好读书,博学有文才,英勇多策略。汉元帝时,以荐为郎,数求使外国。时匈奴郅支单于役属西域康居,攻略乌孙、大宛,威胁西域。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陈汤根据当时形势力排众议,乃以西域副校尉与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矫制发城郭诸国兵及车师戊己校尉屯田吏士进击康居,诛郅支单于,为汉朝廷立下不朽功勋。汉元帝赐爵关内侯,迁射声校尉。后陈汤向汉元帝汇报战功时宣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尽显大汉的威严与霸气,维护了大汉领土及边疆的稳定。司马光亦有云:“汤为人沉勇,有大虑,多策略,喜奇功”。

  纵观历史,每逢战乱,百姓流离失所,却始终不忘将心中敬仰的先贤铭记于心。像苏绰、陈汤这样的杰出人物,生前以卓越的才能与高尚的品德为国家和百姓谋福祉,身后他们从历史名臣到民间神明的转变,成为民间精神信仰的象征。岭北灵济宫供奉的苏陈元帅等神明,正是在这样的历史与文化土壤中,成为了一方百姓心中永恒的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