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心华 文/图
古代仙游东行三十五里至县界俞潭(今盖尾镇仙潭村),界首又三十五里抵莆田郡城,“应宿堂”就位于这条通郡大道上的琼峰村(李氏世居),距县城约二十里。
琼峰,别称琼山。“琼”,泛指美玉,喻事物的美好。旧志称:“琼山,上有石盘莹洁,可坐数百人,有明御史李梁故宅。”李梁素有“铁面御史”盛名,生于永乐十六年(1418年),正统十年(1445)登进士第,授江西道监察御史,慷慨耿直,临事直言,逝后英宗赐匾“慷慨敢言”,为后人所称道。
自御史李梁之后,琼峰村里又出了一位名叫李相的贡生,嘉靖元年(1522)至四十五年(1566)间中式。所谓“贡生”,泛指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朝廷。
据清乾隆间《仙游县志·选举志》载:“李相,字思中,永安知县。”但其任职的具体年代未注明。参阅琼峰村琼生李氏宗祠名人碑所载,李相乃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惠州府永安知县。由此可见,李氏宗祠所载的万历元年任惠州府永安知县可信度较高。
相传李相担任县令期间,励精图治,铁面无私,是一位有作为的清官,但他也触犯了当地的一些权贵阶层,于是他们诬告李相贪污舞弊,收受贿赂,大兴土木,营造私邸等罪名。为此,朝廷指派海瑞(俗呼“海青天”)赶赴兴化府仙游县调查取证。海瑞微服私行,悄悄来到前朝御史李梁的故乡,只见李相家中平屋三间,良田数亩,除此之外并无奢靡豪华之迹。经过多方详察,终于澄清事实,还李相以清白。
海瑞是海南琼山人氏,此行赴仙游琼山查案,案情查清了,心胸也就荡然了。闲余之际,他便迈开双脚绕村转悠,抬眼望去,琼山展秀,蔗圃橘林,随风披拂,乡民秉性敦朴,有廉正之操,而羞污贱之行,钟琼山之灵气,有御史之风节,恍然之间有一番他乡遇故知的感慨,心想此琼山乃先侍御李梁故居,吾今日到此公干焉能不留宿一夜?此琼山,彼琼山,他山是我山。于是决定当晚在琼峰村留宿,一夜安然。晨起,海瑞即吩咐随从寻来纸笔,即兴挥毫题赠“应宿堂”三字,以证李相之清廉。
海瑞题匾距今四百余载,虽然县志上疏于记载,但琼峰李氏后裔仍然念念不忘,且引以为荣,将题匾视作阖族的传家宝,警策后昆,砥砺前行。
为了求证“应宿堂”匾的真实性,我曾数度踏足琼峰,查阅族谱並访问多位李氏乡亲,他们都承认这是一段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光荣历史。一位琼山李氏子,知情者石马寺僧贤瑞法师曾亲口告诉我,他年轻时就见过这块匾,原先悬挂在琼道李氏祖厝大厅里,后被弃置,又被同村李某挪作猪圈的挡门板,破损严重。九十年代末,福建省社科院副教授李国庭回乡省亲看到了这块匾,痛惜有加,于是建议乡人加以保护和抢救,并带头捐资1000元,依原样重新制作一块,由他执笔从旧匾上临摹海瑞的字迹,重新复制新匾,落款加上备注“福建社科院副教授裔孙国庭临仿敬书,共和己卯年(1999年)仲秋修复。”贤瑞法师还介绍说,小时候他常听到父亲讲述海瑞到琼峰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
“应宿堂”为木制匾,端庄大方,边框上未雕刻图案,落款为:(上款)南京兵部尚书南京督粮储/应天府巡抚督梳浚吴淞江/院奉佥都御史琼山海瑞题,(下款)明万历乙酉年仲秋 立(注:乙酉年为万历十三年,即公元1583)。“应宿堂”现悬挂在琼道李氏祖厝大厅正中。围墙门口楹联为:“门对昆山千古秀,庭前彭泽五柳青”,横匾“文林郎第”。
根据《海瑞年谱》记载,海瑞(1513-1587年),字汝贤,号刚峰,广东琼州府琼山县人,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73岁的海瑞赴南京复职。依此推论,海瑞题匾与其复职的时间基本吻合,复职当年(1585年)或次年奉命来到琼峰办案,距今约438年。
常把一心行正道,自然天地不相亏。应宿堂不只是海瑞奉献给仙游人民的一份珍贵礼物,更是琼山李氏家风的千古绝唱。
图为应宿堂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