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松江
仙游郊尾镇伍狮村西南向二三里处,高踞着一个山巅上的小盆地,因其盆底相对四周平坦,故以“坪”名之,由于地古而有之,人们称其为“古坪”。又因为清代时的农民义军郭尔隆聚兵屯营在大尖山和小尖山所拱围的小盆地上,人们就称此处为“寨”。因这寨盆地底盘相对四周平坦,故以“坪”名之,且是位于伍狮地界,即取“伍”与“坪”相搭为寨名,故称为“伍坪寨”。
在地质图的资料上标明,古坪是处古火山口。地质史表明,到了距今大约1.35亿年时,地下岩浆再次活动迸发,古坪便是此次火山爆发口之一,目前所呈现大尖山和小尖山等高山三面所围小盆地的形态,便是那时岩浆喷发时所留下的遗址。在火山喷发之后,大量的燕山期岩浆随之向上涌起,并侵入“南阳组火山系”之下或其中,形成了各期的燕山晚期侵入岩,至今仍分布在邻近的郊尾、枫亭、园庄等地的花岗岩,就是距今大约7000万年以前的,这时在地质史上称为“早白垩纪”。如今,在古坪地方及其东面郊尾半山村的土壤颜色呈银灰白色,就是早期火山灰;而在古坪东南面的枫亭赤岭一带,呈紫红色的泥土岩石,被传说中蔡京曾向皇帝夸口所称为的“七里紫金泥”,原是一种变质的花岗岩,其矿物名为紫色页岩,它就是那时的火山喷发物。
科学研究指出:“火山喷发物——火山灰中含有多种能促进作物生长的化学物质分解后带来了大量的钾肥。火山区还常有许多金属矿产,如金、银、铜等,火山活动是金矿富集的一个途径。”(《地球》杂志1993年第三期)据曾经居住在古坪的九十岁老人徐四美回忆,民国初年的古坪地方只栖居三户人家,徐、潘、陈三姓,种地所用的肥料只是极其有限的人尿粪,除外几乎从未使用什么其他的肥料,可是地里产出的地瓜、芋头却都很大又很多,每家每年储柜中都装得满满的,大家都说古坪地方的地很肥,其实这是火山灰的肥沃之所致。乾隆三十五年《仙游县志》称枫亭赤岭紫色泥土为“土狭而腴”,也说明了火山喷发物的肥沃。1981年,福建省地质物探组就是根据内部的地矿资料,在古坪钻探寻找金矿,“福建省地质物探组”的留题字迹如今还留在古坪的普济寺中。古坪古火山的喷发,也给邻近的大帽山蕴藏了丰富的铁、锰等矿,1958年,郊尾公社群众就是取这里的铁矿进行自行炼铁。
古坪古火山的爆发,既馈赠了丰厚的财富与当地人民,同时也塑造了险要的地形地貌,成为当地贫苦农民反抗剥削与压迫的军事据险要地。清代与民国期间,农民义军曾两度在这里竖营扎寨,有仙游的“小梁山”之称。由于火山爆发的结果,古坪地势似是拔地而起,高高耸立,其三面环山,又与西面的整片群山连在一起,豁开的一面成为自然的喉口扼处,其下便是万仞峭壁,仅凭陡峭肠道蜿蜒出入,形成了一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的险要关隘。
清顺治十年(1653年)八月,仙游大济郭尔隆起义抗清,他原先驻兵社硎的寨硎山,第二年春,便率万余人,占领了古坪,并以其为营寨,迅速向四周扩展。当时,郭尔隆是以湖宅坡为阅兵场,操练兵马,誓师抗清。清廷派兵清剿,失败。当年七月十三日,郭尔隆在伍狮村惩治劣绅,清浮财,济穷民。秋,清廷用诱降计挫败义军,郭尔隆被迫到惠安避难,伍坪寨上一场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烈火就这样被扑灭了。
民国五年(1916年)冬,郊尾卢厝(今东湖村)农民张约与粤军许宝多联系,聚众在古坪起义,反对北洋军阀政府苛政。仙游县知事姚有则逃到莆田借兵攻打伍坪寨,张约率义军退至郊尾北面的云顶山,据险抵抗。战败后,张约潜逃至晋江。第二年6月,粤军许崇智率部入闽,委张约为援闽粤军左路司令,张约返回伍坪寨,重聚民军5000余人,分为三个营。7月20日,张约率兵攻打仙游城,推翻北洋军阀的仙游县政府,这是张约两度以古坪为据点进行军事抗争的战果,古坪的军事地理地位受到了时人的注目。
古坪古火山口,也为当地青少年学生提供了一处难得的社会实践好场所,其鲜为人知的地质史,对促进学生的科学观形成有着极大的作用,同时,青少年学生到现场参观,既能亲身体会当地农民的历史战争真实情况,又能在分析当地土壤及其四邻矿物分布的实践中,增长其地质矿产知识。
站立在古坪山西北豁口眺望,白云蓝天之下,一泓澄碧湛蓝的水色平展在山脚之下,那就是库容量为2282万立方米的东溪水库勃发出的蓬勃生机,它以现代特有的气息,与古貌巍巍的古坪山相依相连,遥相映衬,构成了一幅独特的水色山景。从远景规划来看,若把古坪山下的东溪水库联系起来,可以发展为一个古坪古火山口的地质景观、伍坪寨历史军事据险要塞景观和古坪地理水环境景观的综合景点,成为一个有特色的旅游景点,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