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

②
□游心华 文/图
郑樵(1104-1162年),旧兴化县霞溪人,北宋“开莆来学”的“南湖三先生”之中郎将郑庄(宅在浔阳,今菜溪)后裔。郑樵,世称“夹漈先生”,他用毕生的精力撰写的《通志》,全书二百卷六百多万字,堪称继《史记》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部规模宏大的纪传体史书,因而成为一代伟大的史学家。宋代大儒朱熹曾盛赞郑樵:“三十年力学不下山,度量包罗天地;五百部著作诣阙,精神学贯古今”。
郑樵去世后,仙游县在邑治南街为他建造祠堂,供世人代代景仰,铭记不忘。
郑公祠,即郑樵祠,俗称“后嵩祠”,位于仙游县鲤城街道南桥社区后嵩巷,始建于南宋,明嘉靖初年进行重修,现建筑物保持明代建筑风格。该祠坐北朝南,面宽三间,进深二座,左右庑廊,前有仪门,占地面积580平方米。整座建筑穿斗抬梁木结构,悬山式屋顶,雕刻古雅,用材粗壮。祠堂内存有“理学名臣”匾额和郑樵木刻像等古迹。1997年1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乾隆三十六年《仙游县志》 “建置志五·祠宇”载:郑公祠:在后嵩(今仙游县鲤城街道南桥街后嵩巷23号),宋时建。祀编修郑樵,有司春秋致祭。 又载:郑樵,字渔仲,父国器,太学生,尝捐赀筑苏洋陂,人食其德,殁于姑苏,樵时年十六,徒步护丧归葬。 自是谢绝人事,筑草堂于夹漈山以居,好著书,自负不下刘向、扬雄。久之更游名山大川,搜奇访古,遇藏书家必留宿,读其书然后归。昼理简编,夜观星象,专以讨论著述为事。一时名人若李廷纲、赵鼎、张浚皆器之。自经义、礼乐、文字、天文、地理,下逮昆虫、草木之类,皆有论辨。绍兴十九年上之,诏藏秘府。复还草堂,寻丧母,哀毁庐墓。部使者三举孝廉、再举遗逸,皆不就。
二十七年,以侍讲王纶、贺允中荐,召对奏言:“臣处山林三十余年,修书五十种,皆已成。其未成者,臣取历代之籍,始自三皇,终于五季,修为一书,名曰《通志》。参用司马迁之体而异其法,谨摭其要览十二篇,曰《修史大例》先上之。”帝曰:“闻卿名久矣!敷陈古学,自成一家,何相见之晚耶!”授右迪功郎、礼、兵部架阁。御史叶义问劾之,改监漳州南岳庙。命给笔札归抄所著《通志》,阅四年书成。纪传、世家载记用旧,而以年表为谱以志。为《略》十五,略不涉汉唐诸儒议论。五略虽本前人,亦非诸史旧文。盖生平所考论者,宏纲机要,皆聚于此。
诣阙上之,会车驾幸建康,戒严未得见。以为枢密院编修官兼权检详诸房文字,因求入秘书省翻阅典籍,诏许之。时金势张甚,樵言:“岁星分在宋,金主将自毙。”后果然。明年春,高宗至自建康,命以《通志》进,会病卒。
樵于书无所不通,其论书则先按伏生孔壁之旧,与汉儒所传,唐世所易,以辨其古今文字之讹。传《春秋》则首考三家之义,参以异同而断其《简》《策》《传》写,于口耳授受之互有误说。《诗》则辨大、小序之文、别风、雅、颂之音;正二南、王化之地,明鸟兽草木之实,类皆信而有证。所著书凡五十八部,惟《通志》最行于世,学者称“夹漈先生”。(《仙游县志》卷三十八·儒林)
图①:郑樵祠。
图②:明代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