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继章
初冬的早晨,一缕阳光透过窗户照射进来,温暖的阳光洒在我的脸上,让我感到无比舒适。我起身走到窗前,远处的山峦和树林被阳光照耀得金光闪闪,仿佛给人带来了一丝希望和温暖。窗外的空气清新宜人,微风拂面,带来一丝寒意,但又不失清爽。我深呼吸着这清新的空气,感受着初冬的气息,感觉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走在街上,路过一家小摊点,瞄上一眼,看见摊点是卖客家的一种美食——簸箕粄。那香味很诱人,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在一张小桌子前坐了下来,摊主是一位中年妇女,要过一份簸箕粄,便自个儿吃起来。
簸箕粄,顾名思义,是用“簸箕”蒸制的“粄”。其实这种炊具“簸箕”,早已不是当年用竹编制的“簸箕”,而是铝皮焊剂而成,容易快速蒸熟。我吃着吃着,看着老板娘忙碌的身影,小时候母亲做簸箕粄的往事被涌上心头。
记得童年时,母亲在过年过节给我们做簸箕粄吃,只是那年代物资匮乏,所以平时一般吃不到。那时,我最喜欢看母亲蒸簸箕粄。母亲做簸箕粄先是将大米用水浸泡上一段时间,待到松软后,磨成米浆,然后舀入一勺米浆于矩形铝盘内,轻轻将米浆摇匀放入蒸笼内,粄皮还在锅里蒸着,灶火熊熊,映得我们的小脸通红,母亲的脸也通红,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姐姐和我早早端着碗,攥着筷,围着灶台,等候出锅,约两三分钟后,母亲揭开锅盖,将蒸盘取出,热气蒸腾而起,“蒸好咯,蒸好咯!”我们都欢呼雀跃。母亲麻利地捏住一根筷子,将整块已熟的粄皮划成若干部分,将准备好的馅洒在粄皮上,再卷成筒状。母亲看着我们的馋样,微微一笑,夹起簸箕粄放在我们的碗中,剩下的就放入准备好的盘中。这种长条形的美味,有着白如羊脂、晶莹如玉的米浆外皮,然后裹着炒熟的香菇、瘦肉、豆角等,表层是葱油,白与绿相互映衬。我端起碗就迫不及待地吃起来,“慢点吃,慢点吃,别噎着了。”母亲总不忘提醒着我们,簸箕粄在嘴里嚼着,那细腻、香喷盈满口腔,心里有多别提的高兴。那温热美好的感觉,至今仍荡漾在心头。
故乡情怀游离意,碧水清波送流年。人生在不经意之间慢慢地变老,岁月赋予我们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在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中,忙忙碌碌的日子里。如今,母亲已逝多年,每逢节日总会看到母亲忙前忙后的身影,早已深深地烙印在心底里,她用自己的双手制作着美食,用自己的爱给予着家人温暖。我会永远珍惜母亲做的每一道簸箕粄,因为那不仅仅是美食,更是母爱的味道。
我知道,那份沉沉的母爱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