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京蓉
近日,武汉杨泗港大桥因暴雨形成“水帘瀑布”景观意外走红,成为热门打卡地。社交媒体上“武汉时空隧道”话题阅读量破亿,网友戏称“武汉掌握了流量密码”。武汉市城市运维管理有限公司顺势推出“江影·杨泗港城市灯光音乐社”项目,将桥下空间改造为文旅场所。然而,据网民反映,该项目要求游客进入需缴纳100元订金且必须消费。这种以“开发”之名行“圈地”之实,将全民共享的公共空间切割为待价而沽的商品,实不可取。
杨泗港长江大桥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其桥下空间本应服务于公共利益,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理应共享。《武汉市城市桥梁隧道安全管理条例》也明确规定,“桥下空间可以用于公益性用途,但是不得收取费用”。然而,部分商家却以“押金”形式设置了进入门槛。即便押金可退,此类做法仍易引发公众对商业行为排斥感的担忧,损害公共空间应有的开放性与公平性。
公共空间商业化的真正边界,在于必须坚守全民共享的底线。重庆洪崖洞、上海外滩等成功案例证明:免费开放是公共空间的灵魂,增值服务只是锦上添花。当基础设施沦为盈利工具,当自然馈赠被打包进消费套餐,城市便失去了最珍贵的公共性品格。
城市管理者亟需建立公共空间商业开发的负面清单,设立收益反哺公共基金机制,并引入市民听证监督程序。更重要的是重塑治理理念——当每一座桥梁、每一片绿地的使用权都被明码标价,失去的不仅是观景的自由,更是城市共同体赖以维系的公平基石。
诚然,适度的商业介入能为“网红打卡点”增添服务温度,便利游客。但商业开发应有边界——若将公共空间的“打卡价值”异化为“圈地收押金”的牟利工具,这样的介入大可不必。期待公共资源开发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坚守其公益属性,保障开放公平,兼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让每一处公共空间都成为市民共享美好生活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