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各地端午习俗

仙游今报 2025年05月30日

  龙船下水

  □游心华 文/图

  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午节等。端午习俗甚多,远近有殊,但主流习俗食粽与扒龙舟大致相同。

  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载:初五日,重午节,又曰“浴兰令节”。自初一日端午日,家家买桃、柳、葵、榴、蒲叶伏道,又并市茭粽、五色水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歌卖声满街不绝。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或士宦等家,以生朱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此日探百草或修制药品,以为辟瘟疾等用,藏之果有灵验。

  《八闽通志》“风俗篇”记述省会福州“端午”习俗,概括有六大要素:插艾 、系五色线 、饮菖蒲酒、 角黍、竞渡、采药。

  兴化府(今莆田市)相对于福州显得简约,但午节离不开三大要素:插艾、荐角黍、竞渡 。

  《重刊兴化府志》关于“五月端午节”的记载:

  一是饮熟 初五日荐祖,牲用鹅,食用角粽、白螺、麦螺及荔子、刺瓜、桃、李等果,酒用隔年好者,屑菖蒲及捣雄黄以和之。荐毕,少长共饮,俗呼饮熟。人家门上各插艾及菖蒲。

  二是竞渡 各社为龙船,自初一日起至初五日止,相与竞渡。

  仙游的端午节习俗有哪些?

  其实,仙游的端午节仍以简约风为主,更传统,更有仪式感。宋迪功郎仙游县尉黄岩孙在《仙谿志》 “风俗篇”里写道:“莆之风俗,惟仙游为近古。生其间者,人性敦朴,嗜好简静。”

  由此看来,仙游人崇尚简朴,步稳致远,更会过日子。明嘉靖年间《仙游县志》引述《荆楚记》中有关端午节的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死于泪罗,人以舟救之,今竞渡乃其遗事。是日,泛龙舟争胜负,男妇饮菖蒲酒,插艾旗,裹米为粽,以相馈遗。午时采百草为汤浴体,以去百病。”

  清乾隆间《仙游县志》卷之五十三载曰:“仙游地沃,可树桑养蚕,特不接练织耳。每见人家养蚕成茧,于端阳节,女人装为花虎,杂以五毒。五月一日,小儿女遍插头髻间,五日后尽投于水。”

  民国《仙游乡土地理志·风俗四》所记的端午节简明扼要:“龙舟竞渡、吃炒面、插蒲艾。”三大主流习俗赫然在目。

  民俗研究者吴春永《仙游民间的岁序节俗文化》一文中说: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俗称“五日节”。民谚称:“初一糕,初二桃,初三螺,初四艾,初五扒”。五日节生活丰富,活动形式多样,村(居)民清理室内卫生,门窗悬挂菖蒲、插上艾枝,室内边角处喷洒雄黄酒水,祛毒驱邪。节前女儿返娘家“送节”,礼物一般为米粉面及糕粽之类。娘家以小儿服装或其他用品回赠。初五日午饭炒面条或米粉。大人小孩均要洗澡。洗澡水用午时正的井水加金银花、铁芒箕,番石榴叶,杉枝叶等“午时节”烧开,俗称“午时水”。烧水时同放入鸡鸭蛋共煮,煮熟的蛋壳呈藤黄色,俗称“端午节蛋”。每人都得吃上一双,孩童还挂香囊画蛋,小孩的鼻子和耳朵抹上雄黄,意为可迎祥纳福消灾,来日好经风雨,少生疾病。午后太平港(霞桥港)举行龙舟比赛,观赏者人山人海,蔚为壮观。(原载《仙游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鲤城因地处县城中心,端午节则更具有传奇色彩。据2002年《鲤城镇志》载:端午节,鲤城民俗称"五日节",是纪念屈原和戚继光的日子。市民年年做粽子祭江(木兰溪),以示对忠良的深切怀念。家家户户门上悬挂艾枝、菖蒲,意为"艾叶如旗招百福,菖蒲似剑斩千邪",可驱魔逐鬼,避邪除祸。木兰溪流域还举行隆重的龙舟竞赛运动,俗称"扒龙船"。"文化大革命"期间,赛龙舟活动遭禁止。70年代后期,恢复"扒龙船"活动。划龙舟,俗称"扒龙船",每年端午节前后在木兰溪会仙溪段或南桥溪段举行划龙舟竞赛,一般每艘26-28人,其中司舵1人,司鼓兼司锣1人,司楫则由26人或24人组成。境内开展划龙舟活动历史悠久。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五月初六,在会仙溪段举行大规模龙舟竞渡,观众达2000多人。民国期间,规模较大的为民国18年(1929年)和民国33年,分别在南门、会仙举行的两次大会赛。1952年端午节,县人民文化馆组织举办仙游县首届龙舟竞赛,城关搬运、南桥龙舟队参赛并获奖。1957年,县人民政府在会仙溪下组织全县"总会船"(即划龙舟竞赛),参加单位有会仙、柳坑、南门、东门、紫泽、龙腾、大济等木兰溪沿岸的乡村。境内"扒龙船"除含有吊祭屈原之意外,还用以吊祭为抗击倭寇侵袭而牺牲的烈士。明嘉靖年间,大队倭寇侵犯县城,戚继光闻讯,派先锋童子明率兵300余人,疾趋南门溪南岸之虎啸潭追歼。当时因潭深难渡,将士奋勇蹈潭进击,战斗虽获全胜,但有部分将士牺牲于深潭中。后人每逢端阳节,在南门溪(注:即仙溪、蓝溪)举行龙舟赛,并至柳坑虎啸潭悼祭英灵。鲤城的柳坑、南门、会仙现在置有龙舟5艘,每年龙舟竞渡前都要重新油漆并描龙画彩。(第十四章·体育)

  从这些文字记载中可以看出端午节龙舟的主流文化已经演变成为龙舟竞渡加上戚继光抗倭的民间信俗,传统节日被注入了新的元素。明嘉靖年间戚家军在福建抗倭胜利,如平海卫大捷、仙游大捷,已在莆仙民众中形成了浓厚的戚继光信仰,随之戚家军和戚继光被民间神化,抗倭历史融入了屈原或古越祭祀,由此催生的戚继光信仰,印证了仙游人民勿忘历史,崇尚英雄,爱国爱乡的民族情怀。

  游洋镇,旧属兴化县,地处万山之中,故龙舟竞渡被省略。据《兴化县志》载:“端午是日,取菖蒲及艾插门户,饮菖蒲雄黄酒,以辟邪禳毒。又以竹箬裹米为角黍,祖祀其祖先,亲戚各有馈送。”但游洋一地也有异于内陆地区的习俗,如吃“红蛋”仪式。据《仙游县文史资料》第二十辑余永东先生称其祖居地游洋乡下 “端午节吃红蛋是特殊的食物。大人们把鸡蛋煮熟后染成红色,分发给孩子们吃,然后告诉孩子从今开始可以下河游泳了。孩子们拿到红蛋后像领到了游泳许可证一样,扑通扑通跳进水里玩个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