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查队员实地调查记录。彭丽程 摄
□沈琳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以来,仙游迅速响应、积极部署,已取得阶段性进展。据了解,仙游已完成全县18个乡镇(街道)共554处文物点的复查工作,复查率达100%。
当仙游县的普查队员手持激光测距仪穿行在乡间小道,当无人机的镜头掠过古建筑的飞檐翘角,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技术化的资源调查,更是一场现代人与历史遗迹的深情对话。文物普查表面上是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本质上却是民族记忆的重新发现与文明根脉的再次确认。仙游县文物点100%的复查率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文化自觉——对历史的敬畏,对传承的担当,对文明延续的庄严承诺。
文物普查首先是一场“文化家底”的彻底清点。在今天,许多承载历史信息的文物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仙游县运用无人机、北斗卫星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进行精准测绘,正是为了抢救性地记录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每一处石刻的纹样、每一座古建筑的榫卯结构,都凝固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技术成就与审美趣味。通过系统普查,我们得以拼接出一幅更为完整的文明图谱。值得注意的是,仙游县不仅关注传统的“高大上”文物,还将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纳入普查范围,体现了历史观的拓展与深化——真正的文明传承不应有“厚古薄今”的偏见,每个时代都值得被铭记。
文物普查更是一次深刻的“记忆修复”。如今,许多承载集体记忆的文化空间正在消失。仙游县聚焦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等重点区域进行深入普查,实际上是在抢救那些即将消逝的文化记忆。当普查队员详细记录一处古民居的构造细节或是一座古桥梁的建筑特色时,他们不仅在保存物质实体,更是在延续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审美传统、一种精神气质。这种“记忆修复”工作,对于构建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文物普查最终指向是让文物“活起来”的文化创新。仙游县提出的“应普尽普、应保尽保”原则,体现了从被动保护向主动传承的思路转变。文物保护不是将文物锁进保险箱,而是要让它们成为当代生活的有机部分。普查过程中发现的一座古建筑可以改造为社区文化中心,一处古遗址可以成为研学教育基地,这些创新利用方式都能让文物从静态的“展品”转变为动态的“文化资源”,从而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文物保护不仅需要政府的投入、专家的智慧,更需要全民的参与和认同。当每一位公民都能认识到身边文物的价值,自觉成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时,我们的文明根脉才能真正茁壮成长。文物普查如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通过这场对话,过去的光辉能够照亮未来的道路,而当代的我们,则承担着传递这一文明火炬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