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创作观

仙游今报 2025年06月13日

  □李清达

  《易经》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绘画创作中艺术家要处理好两个环节:一是形而上的思维;二是形而下的造像。艺术家的情感、欲望、意图、观念、激情、理念和艺术思想,是画前的“意”,是无形的、概念的、抽象的,依靠点与线、黑与白、墨与彩、虚与实、刚与柔等可视的技巧,创作出有形的图像来,体现出艺术家的领悟与思考。而画家在作画之前立意的玄妙、远大和深邃,决定了作品的深远和深刻。所以,中国画应得意而后造形,“以形写意”不如“以意写形”来得巧妙。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画坛追求“形式美”成为热潮,一反“题材中心论”,把对内容、题材、精神的关注转型为对形式的热衷,追求形式语言的独特成为创作主题,内容空洞、概念化、自然主义、形式主义作品很普遍,形式主义蔚然成风,是为弊端。

  郭怡孮先生说:“从全世界范围看,现当代绘画艺术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风格不多,不是创新不够,而是全球性的精神苍白、下滑的问题。不少作品制作化、概念化,有些作品还停留在初级摹仿对象的阶段。”他道出了现当代画坛的弊端。有些画家所画的老虎只是老虎,牡丹还是牡丹,牦牛就是牦牛,虽有精细、逼真之感,但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没有精神内涵。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云:“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言下之意,就是诗不能太直白。没有情感,没有意识,对客观物象照抄照摹的自然主义描绘,断不是真正的画家和诗人。而真正的画家如齐白石,画《不倒翁》题款曰:“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忽然将汝来打碎通身何处有心肝?”借画静物来讽刺贪官污吏;郑板桥画茶壶,题款曰:“嘴尖腹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能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借画壶以讽刺那些一知半解而自高自大者;刘曦林先生题《水仙花》:“南窗才见三两瓣,心头已觉春满堂。”表达作者渴望春光到来的热切心情。还有:“凌波仙子最知心,岁岁年年共迎春;两袖清风君与我,一缕香魂我与君。”表达了作者与自然物象难分难解和洁身共勉的情怀。

  当下,剥离精神独研技术,剥离内容独专形式,漂浮在技术性层面上谓是“纯粹艺术”,正是作品内容空洞、精神缺失的原因所在。艺术既然是反映客观世界和表达主观情感的载体,那么,只有生活与艺术的高度融合,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精神与技巧的互相渗透,技进于道技道合一,才是艺术的本体,这样的作品才有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