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至16日,应福建省委厅级退休干部、仙游县文史学会创会会长陈金添的诚挚邀请,厦门大学国学院院长、中国明史学会会长、著名历史学家陈支平教授、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福建省作家协会顾问、原副主席林丹娅女士率领十余名博士师生组成的考察团,踏上仙游这片承载着千年文脉的土地,对仙游的文化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了为期两天的专题考察,仙游县文史学会创会会长陈金添、现任副会长戴子农、蔡洪添和陈震辉全程陪同,一场关于地方文化传承与学术研究的碰撞,在盛夏的仙游大地上渐次展开。
15日清晨,考察团首站抵达塔斗山。塔斗山山形似海螺,初名青螺峰,因山顶矗立的天中万寿塔而得名,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与名胜古迹于一体。天中万寿塔是现存中国最大的宝匣印经石塔,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仙游县文史学会的顾问郑秋鉴先生,向考察团的师生们详细介绍了天中万寿塔的修建史。会心书院历史悠久,是宋代士子游学讲经之地,培养了蔡襄、蔡京等众多名人,宋代理学家朱熹曾在此讲学并手书“敬义堂”匾额。民族英雄戚继光在枫亭抗击倭寇时,曾登塔斗山揽胜赋诗。明朝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两次在太平港避风时,也曾登临塔斗山。此外,陈洪进、王十朋、陆秀夫等历史名人也曾在此咏诗作赋,赞誉塔斗山的秀丽风光。
陈支平教授满怀深情地说,他老家是在离塔斗山不远处的界山镇,小时候经常到塔斗山野炊。那时候家里穷,带的是“鱼锅”(一种陶罐)上山煮稀粥就咸菜干和咸鱼干。往昔历历在目,陈教授轻抚着天中万寿塔石像衣纹的流畅线条说:“仙游的佛教造像融合了中原技法与闽越地方特色,是研究宋代宗教艺术南传的鲜活样本。”他转身对随行的博士生们解释,“不要小看县域级的文化遗存,它们往往是大历史的毛细血管。”林丹娅教授则对塔上题刻更感兴趣,她逐字辨认着石壁上的古代石刻文字,轻声道:“这与仙游‘海滨邹鲁’的文脉一脉相承,文人与宗教人士的交往,正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纽带。”
离开塔斗山,考察团驱车前往枫亭镇的蔡襄陵园。陈支平教授凝视着蔡襄《万安桥记》碑刻的拓片复制品,语气中满是敬意:“蔡襄不仅是北宋名臣,更是闽中文化的标杆式人物。他主持修建洛阳桥时‘经世致用’的精神,正是莆仙文化最珍贵的基因。”林丹娅教授接过话头,指着园内陈列的蔡襄手书《荔枝谱》拓本:“作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蔡襄的书法里藏着文人与乡土的联结,他写荔枝、记桥梁,都是将地方风物纳入中华文化体系的智慧。”
午后的阳光渐烈,考察团来到位于溪南村的蔡京墓。这座曾被历史烟尘掩盖的宋代古墓,经当地文史学者多年考证修复,如今已成为研究北宋政治史的重要实物遗存。陈支平教授站在墓前对一众博士生说道:“评价蔡京不能只看《宋史》里的‘奸臣’标签,他主导的变法措施在福建的推行,客观上促进了仙游的商业发展,枫亭港在北宋成为重要商埠,便与他的政策不无关系。”陈支平教授沉吟片刻道:“评价历史人物要放在具体语境中,蔡襄代表的是士大夫的道德坚守,蔡京则折射出北宋晚期官场的复杂生态。”
15日晚,一场特殊的文化交流在仙游鲤声剧团上演,教授们和他们的博士生饶有兴致地观看了《虎牢关》《凤仪亭》《三鞭回两锏》等莆仙戏折子戏。当莆仙戏传统折子戏选段的锣鼓声响起,陈支平教授与林丹娅教授端坐于观众席前排,目光随着演员的脚步流转。仙游鲤声剧团是厦门大学国学院的共建单位,陈教授和林教授专程过来考察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莆仙戏。陈教授花费毕生精力,收集了数以千计的莆仙戏剧本,这份执着令人动容。谢幕时,陈教授起身鼓掌:“莆仙戏的表演体系里,藏着宋元南戏的活化石,这种艺术传承与发展太珍贵了。”之后,陈支平教授与剧团的艺术家们促膝长谈,详细了解莆仙戏中的仪轨,他眼中闪过惊喜:“我的《莆仙戏》新书里,正需要这样鲜活的田野调查素材。”
16日上午,考察团考察省级文保单位九鲤湖摩崖石刻。九鲤湖摩崖石刻现存有历代摩崖石刻近70处,宋代陈谠的“鲤湖”、宋代的“天子万年”、明代郑纪的对联、明代林有恒的“第一蓬莱”、民国严家淦等人题刻,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诸体皆备,是研究宋至民国的书法艺术重要实物资料。陈支平教授指着湖畔的摩崖石刻群说:“这些从宋到清的题刻,记录的不仅是文人的游览足迹,更是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林丹娅教授则对九鲤湖的民间故事更感兴趣,她向陪同的文史学会成员详细询问“何氏九仙”传说的不同版本,认真记录着“祈梦”趣闻,她说:“民间文学是活态的文化记忆,这些故事里藏着仙游人的价值观与生活智慧。”陈支平教授补充说道:“九鲤湖的祈梦文化是仙游最具特色的精神现象之一,从汉代至今延续千年,这种民俗信仰背后,是仙游人对‘天人对话’的永恒追求。”
16日下午,考察位于西苑乡凤顶村的九座寺。九座寺始建于唐代懿宗咸通六年(865),由正觉禅师倡建,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有“南少林”之誉,是唐代仙游最大的禅林宝刹。始建于唐代的无尘塔于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仅存的两座空筒式仿阁楼式大型石塔之一,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和文化研究价值。林丹娅教授对于石塔奇特的形制、精美的浮雕赞不绝口,称之为“闽中古代建筑奇迹”。她甚至亲自动手整理、清洗躺在寺内的残碑和雕刻,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待历史文化。林教授对陪同的文史学会会员说:“仙游的文化魅力,在于它既有蔡襄、郑纪这样的大家引领,又有遍布乡野的寺观、墓葬、戏曲构成的文化网络。”
两天的考察在九座山的暮色中画上句点。陈支平教授建议学会未来可从三方面发力:一是找准方向深入研究形成系统性的项目;二是开展“仙游文化口述史”项目,记录非遗技艺传承;三是加强与高校的学术合作,让地方文化研究进入更广阔的视野。他们对仙游文史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加强对明代户部尚书郑纪执政为民、魏昇和戚继光在仙游抗倭等方面的研究。
当晚十点,陈金添与学会十多位同仁茶叙,他指出:“这样的学术考察与交流活动,不是简单的‘打卡’,而是为仙游文史研究打开了一扇窗。地方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被看见、被理解、被传承。”在陈老的启发和鼓励下,会员们畅所欲言,积极献言献策,为仙游县文史学会的发展前景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这场跨越山海的文化之约,不仅让厦门大学的学者收获了丰富的研究素材,更让仙游的文史工作者们找到了守护本土文脉的新方向。而学界与地方共同期待的,不仅是陈支平新书《莆仙戏》的早日问世,更是这片土地上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的永续传承。
仙游县文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