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成
历史上,仙游教育鼎盛,官学俱兴,崇儒重教蔚成风,“山古栽松柏,家贫子读书”。游洋位于仙游县城之北,与莆田永泰接壤,是个交通要塞。宋时曾设县,(称为旧县)这里山川绮丽,峰谷相间,青峰叠翠,碧水环流,英才辈出,科第蝉联,是个神奇之地。
仙游于唐圣历二年(699)置县,据唐代《游洋志》载,唐时,这里曾有不少名人出仕:武德二年的进士金鲤;贞观六年的进士郑积;乾封三年的进士郑方迕;龙朔二年的进士史宾、唐万钟、白金等,这些历史文化名臣给后世留下一段段千古佳话。如:史宾,官至司徒,封楚国公,与耿仁杰同朝为官,仁杰释:“史公遇事不萎靡,当言不忌讳,可谓一代名臣”。金鲤,官司徒,封吴国公,谏唐太宗亲征高丽,太宗曰:“卿言当矣,但事势因不容自止”。鲤遂解印归隐白鹤山中。太宗寄以诗曰:“黄龙漈里黄老戏,白鹤山前白鹤棲。弘景可怜虚宰相,岂将薇蕨同夷齐”。最早的进士为唐代金鲤,是福建的第一个进士,开兴化仙游教育领域的绚丽之花。当时,游洋有“山中邹鲁”之誉。
而宋绍圣元年(1094)游洋龙山的林迪登渐榜进士,初任左司理,再任龙溪县知县,复转运使,受朝散大夫,是一位清廉为本,气节为重的历史名臣。
◆廉风正气天地间
林迪,兴泰里人(游洋龙山),字吉夫,号素翁,出生书香门第,雷州刺史林苇的后裔,父亲林朴,卒后赠宣奉郎。少年时期在兴化县香山书院求学,与易学家陈易结识忘年之交,后中进士,任福州左司理。刚上任时古田县乡送来五名劫匪报求治罪,林迪认为“因饥荒灾年出来抢食,按法律不应判死罪”。县里就以文教施政治这五人之罪,而把他们关进牢狱里。主帅原怀疑这样判罪不妥,林迪坚持自己看法,最后主帅认同了!尔后升转为司寇,去龙溪县当知县,主政期间清正廉洁,体察民情,平易近民,关注民生,重视教育,扶持农桑,治理社会秩序,极力推行惠政,被誉为“大有古循夷风”。
三年任满之时,当地各界民众纷纷请愿迪公政绩斐然,要求上司知府挽留续任。上司接纳民众请愿,继续留任,当了九年的龙溪县令。数载后,林迪请命致仕退休获准。当时,离开龙溪时万民夹道相送,依依难舍,泣泪而别。
林迪曾在仙游枫亭会心书院为塾师,以其琴棋书画才艺及易理卓著,满腹经纶,为人耿直,行为端正,很受乡里人敬重,声名远播,赢得许多名宦与学者的赞誉。后来,蔡京当宰相,与蔡卞慕才多次邀请林迪上京城为高官,被拒绝。郑夹漈先生写给魏丞相的信中说:“往日看到文枢密说吉夫(林迪)有高尚的品德,是受人敬重的老者”。写给詹县令说:“隐怀深意,却没有向人家示意自己聪慧过人”。詹县令也总是说:“吉夫是我平日所敬重的老师”。郑樵曾赞迪公:“耆老硕德”。
在龙山顶,苍松翠竹掩映下,屹立一座天然的石洞,洞内宽三丈,深丈许,洞内清泉滴滴,洞前杂木成林,周围群山环抱,真是风光如画,气象万千,幽静无比。这个“读书楼”成为龙山的名胜古迹,亮丽的风景线。
林迪隐退后不慕功名,不贪富贵,寄情林松,洁身自好,隐居著述,故名“读书楼”,钟情吟咏,《著诗文百卷》《咏唐史一卷》,自己作序,告诫子孙。因年代久远,大多失散,无人寻踪。
◆文采风流贯古今
综述以下八篇诗文作品,林迪视其为生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赓延续,学习先人的创作精神,以饱满深情的笔触,开拓视野,贴近生活,简洁精炼,明快质朴,手法各异,字里行间透示出诗人的心思,赞颂祖国山河之大美,抒发对家乡之眷恋,展示人生的思想和品格。
题“读书楼”
一炷沉沉一栾书,怜君重茸紫云居。
溪山朝暮能新美,世事尘缘并扫除。
题静和轩对联
寂寂峰峦千古意,溶溶花木一家春。
去厦孙从之示玉蕊佳篇时过未赓和今年此花
食菜曾饕三百困,种花重看一番新。
洞先明赏轮无迹,工部高吟笔有神。
叠雪雅宜歌白雪,送春仍欲卖青春。
向来伪贴今冰释,从此嘉名遍广轮。
东湖其一
门巷深深过客稀,杖藜闲坐钓鱼矶。
醉来一枕华胥梦,肯校人间是与非。
东湖其三
林梢下过黄梅雨,湖面闲来白昼风。
六月游人不知暑,恍惊身在水晶宫。
东湖其四
一曲清歌酒一斛,幅巾林下兴何长。
沙鸥似觉忘机久,时引新雏过短墙。
东湖其六
采莲游如惬轻衣,争弄兰舟一叶飞。
过尽绿荷人不见,夜深时带月明归。
大漈洞天留题
睱日来游九锁山,登龙踞虎恣跻攀。
方瞳皓豁小天下,仙隐清越非人间。
秘籍琼科辉映簇,白云朱鹤镇长闲。
洞中丹灶开还未,顾觅刀圭驻瘠颜。
次韵廷秀待制玉蕊
姑射山前雪照人,长安水畔态尤真。
步摇翘玉中心整,璎珞塗金四面匀。
常笑荼醾藏浪蕊,独陪芍药殿馀春。
自从唐代来天女,直到平园见后陈。
◆古墓疑云待揭秘
林迪公一生为官清正,爱民如子,深受百姓爱戴,晚年归隐仙游游洋龙山“读书楼”,著诗文百卷,咏唐史一卷,卒七十六岁,葬于双峰山(不详),墓记载《济川林氏族谱》“夫人方氏,继娶夫人黄氏,合葬双髻口,北大路,溪水环带,明器尚存,石柱二”。
这些年来,林氏后裔一直致力于寻找墓地。林志槿和林里热心村民几乎踏遍游洋附近山头。于2024年6月26日在双峰山发现一个疑似林迪之墓。尔后,村民带着记者来双峰山按族谱记载的双髻口,沿着山路来到半山腰,瞧见一块土地平整的地方,村民称这里是墓地广场,此片竹林荫密,环境幽静,在墓地入口处有一对石鼓,旁边还有一些残缺的照墙。一般来说,只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才能拥有这样的配置,可见墓主人身份不一般。村民发现上面有一个洞一直伸到墓内。据分析,应该是当时盗墓贼在寻找陪葬品留下的痕迹。
据古籍记载,林迪是与他的妻子合葬,应该是三个墓室,而这个古墓刚好也是三个墓室。另古墓下方有一条溪流环绕,溪流畔里一条大路与记载相符。
七月六日,记者将相关情况发给仙游文物部门专家,这个古墓是否是宋代的吗?是否有价值考究的地方?还需专业人员进一步考证。(据《海峡都市报》载)。
“壮丽龙山灵气长,迪公隐处土生香。莆仙二邑标名姓,亮节高风万古扬。”林迪度过七十六个春风秋雨,生命中没有空白。后世人缅怀他济世爱民的情怀,在仙游金石山麓,兴化县游洋和龙溪为他建造名宦祠,春秋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