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秋维 文/图
昆仑槐塔,一座集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于一体的建筑,坐落于榜头镇前落。这座石塔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由云庄王懋卿、王献卿、王铨卿三兄弟主持修建——据1989年版《榜头镇志》记载,三人皆为邑庠生,是当地有声望的文人。
盛夏之阳,热气蒸腾,但不减文史爱好者的探索热情,我们打点行装,随身携带卷尺等辅助工具直奔前落。近日,我们几位相约慕名而来,现场一睹为快。从现存昆仑槐塔风貌来看,其物理形态兼具古朴与精巧。它为八棱柱仿木楼阁式结构,通体由青条石垒砌,共三层加一个顶尖,通体高约13米:底层高 3.7米,塔刹约2米;塔座边长2.6米、深1.4米,底层边长1.44米,南北方向贯通,中间设有平顶边弧圆的塔室,由8个曲角斗拱框架支撑。塔的外檐较短,仅约40厘米,且栏杆内侧走廊狭窄到仅容一只脚涉过,人需侧身挪动才能通过;底层之上的攀爬显得局促,唯有楼梯外助才能登上,二层起虽设置塔内石阶通道,却仅容一人上下通过,且有一个拐弯,高个子还需手扶两侧,眼观洞内曲形,以防磕碰。即便如此,各层框架依托8个平出斗拱出檐支撑,仍显得牢靠而美观。
如今的昆仑槐塔,虽周边环境已非原貌,从前年照片可见其曾隐于小山麓的红木丛林中,近年则在塔基周围浇灌了水泥地,后侧设栏杆防护,前方铺筑道路可供车辆直达,但石塔本身的艺术魅力丝毫未减。到此抬头望去,它造型规整,条石垒砌的塔身透着稳定端庄之气,流畅的线条带来和谐的视觉感受;塔顶呈葫芦状,装饰构件精巧,与周围环境相映成趣,无论是昔日的青山绿水,还是如今的水泥平地,都难掩其傲然挺立的姿态。而历经数百年时光打磨,塔身表面的斑驳痕迹更添沧桑,每一道纹理都似在诉说岁月故事,传递出历史的厚重感。
塔上的石雕工艺,更是将古代工匠的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坚硬的青石上,工匠们雕刻出的生灵浮雕栩栩如生:瞪眼仰望远方的狮子、报喜庆功的大鹏、竖着耳朵专心吃草的小白兔……这些形象不仅生动传神,更蕴含着深远的启迪意义,是古代艺术与宗教文化融合的结晶。
更值得称道的是,昆仑槐塔还以文字镌刻的方式,留存了家族的精神寄托——整座塔上共刻有七处点睛之诗联,既点明了三槐王氏后裔建塔的背景,又融入祥瑞、文运等意象,字里行间满是彰显祖德、祈愿家族兴旺与文运昌盛的期盼。具体分别介绍如下:
1. 斗拱星环槐桂堂开八面,云从塔应桃花浪涌三层(此联位于底层向南门边):如群星拱卫北斗,槐桂堂门开八方,象征家族兴旺、人脉广阔;彩云伴随塔影,呼应祥瑞,“桃花浪涌”则寓意文运昌盛,暗含鱼跃龙门、功成名就之意。
2. 地萃崐烟人倚玉,天开塔影世乘骢(此联位于底层向北门边):此地草木葱翠如昆仑山烟气氤氲,人杰地灵可“倚玉而居”,尽显富足进取之态;天空开阔处塔影显现,预示世代能得功名利禄,“乘骢”更含仕途顺遂的期许。
3. 鹊起三台临国族,蝉联五色护魁星(位于二层南面塔身):“鹊起”喻家族崛起,“三台”指三公之位,意谓家族能接近国家显贵;“蝉联五色”象征祥瑞不断,护佑家族魁星高照、文运亨通。
4. 清江使者护,奇引蛇神路,走笔滚桃花,拜官捷露布(此诗位于二层塔侧面):“清江使者”可能指龟,暗含守护之意;“奇引蛇神路”似指有神奇力量指引前路;“走笔滚桃花”形容文思顺畅,“拜官捷露布”则盼为官捷报传来,整体寄寓文运、仕途皆得庇佑而顺遂。
5. 从云又啸风,斗宿蕊珠丛;冲霄开生面,种是玉花骢(此诗位于二层):灵芝状云彩在风中呼啸,星宿如蕊珠丛生,营造祥瑞神秘氛围;“冲霄开生面”喻突破向上、展现新貌,“玉花骢”象征珍贵不凡,寄望家族能成非凡之业。
6. 八柱映天新,帝星拱耀;三槐高地轴,塔颖团云(此诗位于三层):“八柱映天”显塔之雄伟,“帝星拱耀”象征上天庇佑;“三槐”点明家族渊源,“高地轴”喻根基深厚,“塔颖团云”则寓意祥瑞环绕。
7. 碧红恢基址,宝盖昆
里,金翮舞秋风,云飞五色至(此位于三层):碧红之色拓展家族基址,显生机盎然;“宝盖昆 里”描绘昆仑之地如宝物般的景象;鸟儿秋风中振翅、五彩云汇聚,象征家族生活美好、祥瑞常临。
这些诗句与石塔的建筑形制、雕刻艺术融为一体,让昆仑槐塔不仅成为一座承载岁月的历史遗存,更成为彰显古代艺术成就与家族文化记忆的不朽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