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活动 唐伟 摄
□黄琳斌
去年以来,莆田市由各小区党支部牵头,通过支部推荐、居民互荐、拥有一技之长的“能人”自荐等方式,建立“小区能人”队伍563支,为群众提供“邻里一家亲”的志愿服务,促进小区居民相处更融洽,小区更和谐温馨。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研究显示,我国城市居民平均约75%的时间是在社区度过的,可以说,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党和政府联系居民的“最后一公里”。做好社区各项建设、不断提高社区治理水平,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广大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础工程,意义重大,不可小视。
社区建设大体可分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前者指便利店、老年服务站、卫生服务站、家政服务网点等基础设施建设;后者指社区服务体系、治理机制建设,包括营造有特色、有共同精神的社区文化。特别是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不少城市老城区大量征迁,原来的熟人社会空间消失,新的社区内往往是老居民、常住人口、入籍新市民、流动人员等各类人员混居,住户之间有心理隔阂,集体意识不强,社区难以形成一个精神文化共同体。这就导致有的地方虽然经济发达,物质生活较富裕,但居民难以感受到社区温馨美好的家园氛围,难以享受到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生活,这显然不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特别是精神生活的质量。
以莆田市城厢区霞林社区九龙小区为例。该小区是一处征迁安置小区,居民回迁入住之初,小区曾面临人际关系淡漠、邻里关系不睦等问题。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社区党支部从小区一名医生主动为邻居急救得到启发,将一批律师、医生、教师、水电工等居民组织起来,建立“小区能人”队伍,提倡大家互帮互助。随后,越来越多的小区居民积极参与,融洽和谐的邻里关系不断巩固。该小区的成功实践证明,人们在助人、受助的同时不但解决了实际问题,还可以加深交往、培养感情、收获成就感,培育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凝聚社区共识,强化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这种积极建设能人志愿者队伍,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有效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一探索启示我们: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的同时,还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扎实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