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魔性”二创的正向价值

仙游今报 2025年05月16日

  □陈溢

  “回答我!Look in my eyes!Tell me why!baby why!”——这句源自游戏主播的魔性台词,近期被AI技术嫁接至林则徐、王羲之等历史人物身上,形成了一场席卷社交媒体的“咆哮式”宣传风暴。短视频里,被吐槽天天写诗卖惨的杜甫怒怼网友:“在安史之乱里逃难三年,手机被抢,WiFi全断,换你你不emo啊?”王羲之反问:“蔡伦没造大纸,怪我写小字?”苏轼用“变法派嫉妒我,换你能撑多久”回应仕途坎坷……重构宣传的叙事逻辑与传播效能。其贡献不仅在于流量收割,更在于为文化传播、城市推广、品牌营销开辟了全新路径。

  这些原本定格在课本里的历史人物,纷纷“活”了过来,一改正襟危坐的严肃形象,用接地气的网络语言,以自身经历向网友发出灵魂拷问。这种将历史人物“爆改”成会吐槽、有情绪的“网友”的创意,瞬间击中了年轻受众的心。有网友感慨:“怎么不在我高中的时候出这些视频,这样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全在一个月内就学完了!”

  AI让历史与潮流“魔性碰撞”

  AI视频的核心突破在于对传统宣传语境的解构。以东莞日报的“林则徐销烟地打卡”视频为例,通过AI工具“即梦”“noiz”“viggle”生成的林则徐形象,既保留了历史人物的严肃性,又融合了网络热梗的诙谐。其“暴躁质问”的台词设计,将旅游推广转化为一场跨越时空的互动游戏,成功吸引了年轻群体的注意力。这种“反差萌”的叙事策略,打破了历史人物在公众认知中的刻板印象,使其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的桥梁。同时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网友的二创激活了“老祖宗”有趣的灵魂。隔着屏幕,与穿越而来的历史文化名人互动,彻底打破了很多人对书本里传统名人的固有印象。事实证明,有趣的灵魂永远不缺受众。

  从单向输出到全民共创

  AI视频的“魔性”特质天然具备用户参与基因,更激发了“回答我全民爆改挑战”,用户自发用AI“复活”其他历史人物进行二次创作,形成裂变式传播效应。这种“共创模式”将受众从被动接收者转变为内容生产者,极大提升了宣传活动的沉浸感。也是因为技术工具的平民化进一步降低了创作门槛,消解传统宣传的内容生产壁垒。东莞日报的“00后”运营官罗介平仅通过短期培训,便利用“即梦”“viggle”等工具完成爆款视频制作,凸显了AI技术对创作能力的赋能。而国产模型SkyReels-V2支持无限时长视频生成,甚至可通过“Extend”功能延展叙事,为长线品牌故事提供了低成本解决方案。

  需在狂欢中寻找“改”的边界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玩梗只是传播的形式,内容才是传播的核心。正如不能为了醋去包一顿饺子,也别陷入为了玩梗而玩梗的误区。玩梗的终点绝不是肆意妄为的魔改,也不是盲目跟风的狂欢。若只求爽感而剥离文化内核,再火的梗也终将沦为快餐垃圾。在有趣和有度之间,找准正向传播的坐标,才是这类玩法的通关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