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剧情消费真善意,网络乱象亟待整治

仙游今报 2025年05月16日

  □吴京蓉

  5月11日,百万粉丝网红“@是小念噢”故意编造“自杀离世”虚假信息发布至网络,并冒充亲友在评论区自导自演跟评,引起了社会震动,造成不良社会影响。随后警方确认了孙某的平安,由于孙某涉嫌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公安机关已立案调查。

  根据警方通报,孙某因“一时冲动”编造自杀信息,并冒充亲友在评论区虚构“被勒索逼死”等情节,导致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其行为已涉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及《刑法》第291条,构成“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尽管孙某自称曾遭网民辱骂索财,但未报警或转款,反而将事件包装为“网络暴力受害者”的悲情叙事。这种利用公众同情心制造噱头的行为,不仅突破法律底线,更践踏了社会道德的红线。

  孙某的虚假信息一度引发网友自发人肉搜索“勒索者”,部分网民甚至发起捐款倡议。然而,真相揭穿后,公众的善意与正义感被无情消费,社会信任生态遭到破坏。正如评论所言,“若未来真有轻生者求救,谁还敢信?”更值得警惕的是,警方为核实真相投入大量公共资源:从电话视频确认到跨省实地调查,每一步都印证了“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现实困境。此类事件若频发,将加剧社会公共事务的“狼来了”效应。

  孙某事件并非孤例。近年来,“假护士卖惨”“摆拍交通事故”等自导自演式造假屡见不鲜,其背后是“流量至上”价值观的畸形导向。部分年轻网红在名利诱惑下,将“黑红也是红”奉为圭臬,却缺乏法律素养与风险意识。孙某年仅18岁便坐拥百万粉丝,但显然未意识到网络影响力的双刃剑效应。平台算法对猎奇内容的偏好,进一步助推了这类“审丑经济”的泛滥。当美颜滤镜与剧本炒作成为常态,“真实”反而沦为稀缺品,内容创作的伦理底线逐渐模糊。

  要遏制此类乱象,需构建多方协同的治理体系,公安机关需严格执法,对编造传播谣言者依法追责,形成“违法必究”的警示效应,此类案例应成为普法教育的重点;社交平台需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加大对虚假内容的识别与封禁力度。例如,抖音虽已封禁孙某账号,但事前审核机制的滞后性仍暴露无遗;网民需提升媒介素养,避免情绪化传播未核实信息。正如中央网信办“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所强调,用户既是内容的消费者,也应成为虚假信息的“过滤器”。

  孙某的闹剧终将落幕,但其留下的警示远未结束。当技术赋权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发声者”,如何善用这份权利,既考验个体的道德自觉,更需制度与文化的双重约束。唯有法律严明、平台尽责、公众理性,方能构建清朗的网络生态,让流量回归真实与善意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