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英书院“九莲灯”

仙游今报 2025年06月20日

  □陈溢

  1992年,仙游“九莲灯”舞蹈参加福建省民间舞蹈会演并获奖。2009年6月,聚英书院“九莲灯”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九莲灯”全称“九品莲花灯”,始于明毅宗15年(1642),是由林龙江先生嫡传弟子卢文辉等创作流传至今的带有宗教色彩的传统民间舞蹈。

  其中聚英书院位于仙游县大济镇坑北村奎山,原名聚星祠,亦即供奉林龙江的三教祠,创建于清康熙57年(1718)。原祠地点较偏僻,后来选择比较中心点的地方,于道光26年再建聚英祠,后改为聚英书院。道光27年,聚英书院余玉卿等人在本书院里学林龙江先生的经典著作三十六卷正宗,学心法、学科仪、做科事。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学文学道,他们学习并推行九莲灯舞。九莲灯舞过去长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至今还有不少善于表演的民间艺人。九莲灯舞一般是应主家邀请才演出的,目的是为已死去的亲人超度,民间俗称“报父母恩”。表演是义务的,不取报酬,主家只要管几餐不论斋劳的家常便饭就行。

  “九莲灯”舞蹈的特点:用10多张桌子摆成一个八卦字,中间放一只方桌,10多人手提内点蜡烛的莲花灯,灯不断转动,烛火不会熄灭。提灯人边跑边跳,飞快地在饭桌间穿梭,正转三圈反转三圈,井井有条、错落有致,时间延续一个钟头左右,紧密配合体现了集体协作精神。

  20世纪50年代初,坑北村的余鸿积极组织精干队伍,排演穿九莲仪式,并由仙游文化部门特意组织县内文艺界同志观看表演,并召开讨论会。会上,专家对余鸿组织的“穿九莲”表演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一致认为有加工价值,剔除了旧有的封建糟粕,吸收民主性精华,使之成为一个优秀的民间舞蹈,并将其改名为“九莲灯”。后来,九莲灯舞表演队排演熟练后,率先参加泉州会演,获得观众好评。由是,泉州市人民政府将其选送到省里参加会演,又获得省里专家及观众的好评,同时获得赢晋京会演的宝贵机会。1956年,该支表演队晋京表演,同样得到北京专家的赞誉,以至被文化部确定拍为新闻片(侨乡风光影片),顿时声价百倍,备受瞩目。

  据说,自从九莲灯舞表演队晋京表演之后,载誉归来,仙游县领导非常重视晋京演出的演员,有关方面对仙游境内的三教经师给予一定的关怀,派人到乡村指导,使九莲灯民间舞蹈之花盛开,分外璀璨。

  “九莲灯”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历史的、宗教的、民俗的、音乐的、舞蹈的研究价值;以其独特的表演程式、鲜明的风格特色,富有娱乐性和观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