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游洋镇游洋村的古民居登瀛堂,不仅以其恢弘的建筑艺术闻名,更因主人郑起玉先后获民国两任大总统褒奖而传为美谈。
7月6日,登瀛堂内翰墨飘香、丹青溢彩,“雅集登瀛 古厝焕彩”莆阳文化联谊创作笔会在此举行。莆阳文化艺术界人士齐聚一堂,以艺术创作的形式再现古建筑风采,传颂其“义利并举”的商道精神。
登瀛堂建成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由当时乡绅郑起玉、郑起秋两兄弟倡建,后兄弟起高、起树、起玉、起秋四人又续建左右楼、东西上下座护厝,历时十余年,耗资数万银圆,总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共有100余间房间,目前整体保存较为完整。其建筑风格多元,布局严谨,用材考究,做工精巧,是我县第一批历史建筑,也是不可移动文物,对古民居建筑、商贸历史、工艺历史的研究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古民居倡建者郑起玉,生于清道光廿九年,清贡生。因其所铸之鼎(铁锅)工艺精湛、经久耐用,且诚信经营、童叟无欺,成为地域特有品牌,也让“游洋鼎”“郑鼎”享誉四方,莆田、仙游、永泰三邑群众争先购鼎、以粮换鼎,并销往福建东南沿海地区,伴随闽人远渡南洋地区,带动了乡亲致富,迎来了游洋铸鼎业的空前发展。
郑起玉不仅经营有道,还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有大德仁爱之心。当时登盈垅位处古兴化府茶马古道的“路口”(地名)必经之处,为解决群众过坑东溪的涉水之难,他捐资修建了“坑东桥”,方便群众来往。他还收养孤儿,将其视为己出,培养成人,并助其成家立业。民国初期,他主动出钱出物,帮助政府救济受灾之人,得到当时政府多次褒奖。
1921年,时任民国大总统徐世昌褒曰:“孔门德行之科,允矣首选;鲁殿灵光之颂,巍然独尊。兼而有之,不可及也。尔仙游绅士郑清礼,至性过人,乡评有素。蜚江夏无双之誉,温席童年;补束皙补亡之诗,吹笙子舍。彝伦攸叙,神明所通。本来有德有言,人咸尊之曰乡祭酒;似此得名得寿,公真不愧为地行仙。行谊如斯,褒扬允当。于戏!读孝义传,以践履笃实为归;有长者风,寔州里推尊之士。服兹茂典,励乃潜修”,并授予“令德孔昭”牌匾。1926年,时任执政当局又授予“急公好义”牌匾,予以表彰。
郑起玉八十大寿时,当时社会名流姚秀青、郑田龙等人纷纷写诗为其祝寿,褒扬其功绩。时任仙游县兴泰县佐韩克晋制作了一幅用金线银针刺绣而成的“百寿图”寿幛,收录六首赞诗。寿幛做工讲究、图案精美、寓意美好。
登瀛堂不仅是传统民居,更是莆仙商帮“义利并举”的精神丰碑,是传统商道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态载体。如今,其后裔们在上级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正通过修缮与活化,开展社会活动与宣传,使登瀛堂焕发新生,续写祖辈们的优良传统,让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泽被后世,享誉四方。
今报全媒体记者 彭丽程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