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
“追忆有价值吗?”在落笔之时,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这个疑问,而后又自行解答,有的。它是时光难以冲淡的情谊,也是岁月难以抹去的精神,它镌刻在人们心中。
——追忆李维祀之感
近日,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有幸来到知名油画家王永声的家中做客,听他讲述关于恩师李维祀的故事。追忆由李维祀的赠品《芭蕉女郎》而起,却不由《芭蕉女郎》而止,留给人无尽的思考空间。
上世纪70年代,李维祀与王永声在三明地区相识。当时恰逢明溪县举行中小学文艺汇演,下放在此的李维祀在观看了王永声执导的舞蹈节目后,相聊甚欢、一见如故。自此,师生缘起。
不时,李维祀会给王永声一些艺术上的指导。1987年,王永声从香港归来,在仙游老家创办油画公司,便有机会经常到厦门大学拜访李维祀。1995年,王永声的画展在厦门展出,李维祀特来捧场指导,并以铜雕《芭蕉女郎》相赠。
“芭叶轻飘云涧水,无声两岸翠绿崖”,《芭蕉女郎》底座是芭蕉叶的形状,一女子裸睡在芭蕉叶上。仔细一看,女子头压着右手,左手自然随放,侧睡体姿,半露风韵,两腿弯曲,臀部翘起,流水般的起伏,极具美感。而全方位的视觉美并不会让人忽略意境的存在,远远望去,那芭蕉女郎如梦游在两岸悬崖峭壁之下,随江水碧波起伏,那种宁静、安详、无拘无束的状态,不免让人想去探索一番。
李维祀的像外之意,是一种心灵的感悟和交流,到达的“境”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透过王永声的讲述,我看到了李维祀这样大胆的艺术创作,同样耐人寻味。借一片芭蕉叶塑造毫无顾忌酣睡的裸体女郎,对于中国人骨子里根深蒂固的保守观念而言,是一个不小的冲击。然而,当时李维祀在生活中,是个勤勤恳恳领着20元钱补助塑造公共雕像的“专业户”。
我们熟知的泉州郑成功骑马像、福州林则徐纪念像、莆田妈祖雕像等都曾出自他手。这样的对比,就更能让人深刻感受到李维祀在艺术创造上的特别之处。从他身上,令人感知到的是不拘泥于眼前,不囿于寻常。用最近的一句流行语来表达,“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或许,这是他想用作品告诉我们的道理吧。
“《芭蕉女郎》这尊构思巧妙的雕塑作品,成为我这么多年艺术创作的源泉。恩师已逝,艺术长青。”王永声说。我想,无论是纪念品《芭蕉女郎》,还是王永声这份独特的记忆,都让李维祀“不曾逝去”,李维祀留下那份的遐想还在继续,那份力量还在唤醒。
图为铜雕《芭蕉女郎》。
◎链接
李维祀(1937.2—2011.6)别名恺父,辽宁黑山人,擅长雕塑、水墨画。1956年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历任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设计员,三明地区(市)群艺馆美术干部,福建省画院画师,厦门大学美术系副教授、教授,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副院长。福建省美协副主席、顾问。作品《林则徐像》《妈祖》和《林则徐充军伊犁》分别获首届和第二届全国城市雕塑优秀作品奖。出版有《李维祀素描集》和《李维祀的雕塑艺术》等。






前一期
闽ICP备06035371号 闽公网安备35030002001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