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
7月15日初伏,不少人将开始贴敷三伏贴。按照中医学的说法,“三伏贴”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治疗法,根据中医“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的理论,在每年夏季中国农历“初伏”“中伏”“末伏”里,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但是,“三伏贴”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贴”,并非所有病症都适合贴“三伏贴”,也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贴“三伏贴”,并不是像一些卖家宣传所言想贴就贴。特别是2岁以下的孩子,皮肤比较娇嫩,如果使用“三伏贴”,可能无法耐受药物的刺激,很容易造成皮肤感染等。近年来,多地发生儿童接受“三伏贴”治疗出现不良反应事故。比如,2019年,92名儿童在江西省儿童医院接受“三伏贴”治疗出现不良反应。
实际上,从法律角度说,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对“三伏贴”的适用范围有着明确规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13年发出的《关于加强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应用管理的通知》对“三伏贴”应用范围作了规范,“三伏贴”主要适用于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也可用于以反复发作、冬季加重为临床特点,中医辨证为寒证的其他疾病。
正因为“三伏贴”存在一定的风险,决定了“三伏贴”不能想卖就卖。《关于加强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应用管理的通知》明确规定,开展“三伏贴”服务的机构应为具有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核准登记的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或民族医学科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并已开展相应的中医药或民族医药服务工作。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三伏贴”服务。对患者实施“三伏贴”操作的人员,应为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接受过穴位贴敷技术专业培训的卫生技术人员。
可见,无论是推动“三伏贴”健康发展,还是保护大众健康,不能放任“三伏贴”想卖就卖,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规范管理和严格限制。医疗卫生、市场监管部门应当加强执法,督促电商平台负起主体责任,叫停、下架不具有开展“三伏贴”服务资质的卖家在线上销售“三伏贴”。同时,加强医疗科普教育,引导对“三伏贴”有需求的大众去正规医疗机构接受“三伏贴”治疗,不要在网上任意购买“三伏贴”、随意贴敷“三伏贴”。






前一期
闽ICP备06035371号 闽公网安备35030002001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