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秋维 文/图
一、培英古厝:百年建筑里的人文印记
培英厝坐落于仙游县度尾镇砺山村,系郭豪于清乾嘉年间创建,2013 年被列为县级不可移动文物。这座传统民居,坐东南朝西北,占地面积3198平方米,含 54 间房屋、15 个天井、30 个厅堂,布局宏大,为单进合院式建筑,围墙内外各一块宽阔的砖埕。大门前的门当石鼓与户对配置,两边各有技艺精湛的石雕图案,还有各具特色的诸多砖雕,整座屋子抬梁土木结构,装饰精致典雅,尽显清代建筑工艺之美。作为砺山郭氏瑞英一脉的厅堂,培英厝不仅是家族聚居地,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遗存:保存清代匾额 5 方、寿屏 1 副(另藏有一副瑞英父亲寿屏),匾额涵盖科举功名与德寿主题,寿屏则记录着家族双寿庆典的珍贵史料,共同构成鲜活的宗族文化档案。
二、汾阳衍脉:砺山郭氏的源流与传承
仙游郭氏为唐代汾阳王郭子仪长子郭曜后裔,定堂号为“汾阳”。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 年),郭嵩随王审知从弟王想入闽,居福州长乐郭坑。其后裔迁徙路线清晰:从福州长乐郭坑迁至仙游大蜚山下,再到榜头碧溪。早有北宋时期的德深“九公”(郭钊)开基大砺、玉湖与峰尾,至今有千年之久,曾有民间传说的南潮“库里大王”在正山岑垦荒繁衍生息,可因乱世造成的史料记载缺失,难以厘清具体的衍脉情况。最终于宋元年间,郭玖(后玖公)择地定居度尾砺山(古称南潮或南头),成为南潮史有记载的郭氏一世祖。自郭玖始,传至第九世时开叉南园、南震、南麓三房,南麓一脉经世望、汉徵、复旦、玉士,至瑞英公时创建培英厝。自第十一世开始,家族昭穆始排“世汉祥徽,兴起文运,开国承家,光前裕后……”既铭记先祖荣光,亦昭示对后世的期许。
三、德范传家:祖训与匾额中的家风内核
砺山郭氏以祖训为纲,“做事惟思利及人,修身岂为名传世”“育子女责无旁贷,养老人义不容辞”等训言,融入日常行事,形成重德、尚孝、兴教的家风。培英厝有罕见汇聚的匾额与寿屏,是家风传承的生动载体。5 方清代匾额中,“选魁”匾(清嘉庆庚午年)为巡抚汪志伊赠予贡生郭瑞英,彰显科举荣耀,印证家族“耕读传家”理念;而“钓璜纪瑞”“祥兆飞熊”“梁案传经”和“便殿讲经”等4方寿匾,分别以典故赞颂郭当锦(瑞英长子)、郭岚(瑞英三子)、郭有职夫妇、郭尊三的德行长寿,既体现官方旌表,又传递“以德立身、以学传家”的价值观。
清道光十年(1830 年)的寿屏为福建学政陈用光所撰,记录郭豪翁夫妇双寿庆典,文中提及郭岚“读书求进”、子孙“笃志芸窗”,直接印证家族对教育的重视,与祖训中“兴起文运”的追求一脉相承。
另有一方《皇清待赠处士郭复旦与斗山正孺人合茔圹志》墓志铭,系兴化府仙游县儒学训导加一级年家弟朱泗所撰,家族世系记载清晰,显示“簪缨甲第,代有传人”,多位族人获“国学生”“庠生”等功名,形成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
四、群英辈出:家风滋养下的家族成就
在“诗礼传家”家风熏陶下,砺山郭氏代有才人,从清代乡贤到近代学者,尽显家族底蕴。
郭瑞英(1758-1848年):南潮第十五代,清代明经进士,培英厝创建者。以商道立基,致富后倾力公益:捐资 250 两白银助建石雕殿堂南潮宫,父子主持重建碧溪郭氏祖祠(首筹2200余两),修筑两条跨乡石板路改善交通,捐资修缮县学文庙,践行“利及人”的祖训,德泽乡梓。
郭世望(明代):南潮第十一代,虽科举未第,却慷慨好施,至老不倦,载入乾隆36年《仙游县志》“乡行”之列,开家族先祖德行典范之先河。
郭金琼(1930-2014年):南潮第二十代,现代桥梁工程专家,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创始人,同济大学研究生毕业,主持设计福安山桥(福建首座预应力混凝土T型桥)、福州乌龙江大桥(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著有《箱形设计理论》等经典教材,影响中国桥梁学科发展,是家族“兴文运”的当代延续。
近现代俊彦:郭飞凤(福州市仙游商会副会长,热心教育公益等)、郭雪君(北京大学博士)、郭雪萍(北京电子科技学院硕士)等,不忘初心,不负使命,延续家族重视教育、服务社会的传统,印证“光前裕后”的昭穆期许。
从清代匾额的科举荣光到现代学者的专业成就,砺山郭氏以家风为根,在数百年传承中,将“忠孝传家、诗书继世”的理念化为实践,成就了家族与地方的双重佳话。
郭秋维